望夫石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6 14:45:25
全国,有很多座望夫石,请问真正与海有关的望夫山,望夫石在哪里?
二楼所答,没有与海相关啊

望夫石是怎么得名的呢?

传说孟姜女千里寻夫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可到时天色已晚,城门四闭,无法过关。孟姜女孩子非常着急,夜不能寐,便登上凤凰山,立在一块大石上向远处的长城眺望,但夜色茫茫,哪里看得见呢,她焦急异常,便函在这大石上来回走动,急盼着天快点亮,好早日过关与夫团聚。不想一夜之间,足迹竟深深的印在了石头上,于是后人便把这块大石称作望夫石。

望夫石在人们眼中成了忠贞的象征,许多诗人墨客曾在此挥毫遗墨,就连风流天子乾隆也在这望夫石上留下了亲笔御题。

凄风秃树吼斜阳,
尚作悲声吊乃郎。
千古无心夸节义,
一身有死为纲常。
由来此日称姜女,
尽道当年哭杞梁。
常见秉彝公懿好,
讹传是处也无妨。

望夫石
涂山之阳,启母涧之西,有巨石如慈祥的妇人端坐于山崖之上。此即传说中启母所化之石。又名望夫石,俗称石婆婆。明代邑贤袁赋诗云,“涂山之国临淮海,山中石母几千载。若历冰霜不事妆,任教风雨颜无改。独坐岩头望百川,怀襄疏睿为桑田。平成底绩非无日,不恤三过实母贤……”
据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载;“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关于她的化石之说颇多。
相传,禹娶涂山氏女,婚后四日便离家治水去了,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涂山氏女每日引领南眺,盼望丈夫归来。但是,望穿秋水,也不见禹归。由于朝思暮想,精诚所至,终于化而为石,端坐于昔日与禹幽会之所。
每逢阳春三月,涂山庙会之期,红男绿女,摩肩接踵而至,于瞻仰启母仪容之时,往往向端坐的启母怀抱中投以石子。据说投中者便可早生贵子。启母于此时又被视为送子观音的化身了。据鉴定,启母石为唐代石割。县人民政府1987年已将这一胜迹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望夫石是涂山著名风景点,游人在登山凭吊大禹的同时,也必定要对这位有夏开国之初的第一位母后礼赞、凭吊一番。明代御史张士隆曾赋诗《题望夫石》:
亭亭独立向江滨,四伴无人石作邻。
云鬃挽成千载髻,娥眉淡扫四时春。
霜为腻粉凭风傅,霞作胭脂仗日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