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对结晶点的影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11:42:53

影响结晶的因素

绝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较低的温度下达到饱和的溶液升高温度时就不再饱和,需要在加入一定量的溶质才能达到新的饱和。反之,在较高的温度下达到饱和溶液在降低温度时,溶质会部分的析出。如果析出的温度高于溶质的熔点,则析出物呈现油状。这些油状物在进一步降低温度时会固化而形成无定形固体,而且往往包夹较多的溶剂和杂质。如果析出的温度低于溶质的熔点,则会直接析出固体。析出的固体有两种形式:若固体析出较慢,首先析出的数目较少的固体微粒形成“晶种”,他们在过饱和的溶液中有选择的吸收合适的分子或离子并降其安排到晶格的适当位置上去,从而使自己一层层地长大,最后得到的晶体具有较大的粒度和较高的纯度,这样的过程为结晶。如果固体析出过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数目巨大的固体微粒,这些微粒来不及选择分子和定位排列,也长不大,这样的过程称为“沉淀”。沉淀出来的固体物质纯度低,而且由于粒度小,总表面积大,吸附的溶剂较多。而溶剂中往往又溶解有其它的杂质,当溶剂挥发后,其中的杂质也就留在沉淀的表面。

可以看出,溶质以油状物或沉淀析出都将是不纯的,只有结晶的形式才是较纯的。另外,当溶质混合有杂质时熔点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