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和之字的用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8 14:33:21
1.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第一句的则?和第二句的之?怎么解释呢?
等待。。。还有吗?

1、“则”是假设连词,可译为“如果、假如”
2、“之”是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直译成的即可。

则,连词,译为:就,那么,于是。
之,代词,可代人、物,事
助词,的,表音节不翻译
动词,到,往

第一句的“则”是“却”的意思。 第二句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很简单啊,第一个“则”解释为却,表转折。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的。因为“所欲”是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

下面是对这两个词用法的归纳总结,你慢慢看看:
【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