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说过,无论鸡鸣狗盗之徒,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获得重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21:50:00
原文在哪?符上翻译好吗?谢谢!

曹操曾先后在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三年三次下达过求贤令。

  第一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第二次: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 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 官无废业矣。”(《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第三次: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7年)《举贤勿拘品行令》: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 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备举所知,勿有所遗。(《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三次求贤令内容甚至所举例子都差不多,简单说就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其中跟你题目中的“无论鸡鸣狗盗之徒,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获得重用”意思最为相近的是第一、第三次求贤令。现将第一次的求贤令翻译如下: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求贤令》译文:

  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或者中兴的君主,哪里不需要有才能的人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他们得到这些有才能的人时,甚至没超出自己的乡里,难道他们都是运气好偶然碰到的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当权者瞧不上这些人才罢了。现在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需要访求人才的时候啊!春秋时期有个名叫孟公绰的人,品德很高尚,可是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