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技术中为什么用扫描方式工作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08:33:14

CRT(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工作原理使用电子枪发射高速电子,经过垂直和水平的偏转线圈控制高速电子的扫描偏转角度,最后高速电子击打屏幕上的磷光物质使其发光,通过电压来调节电子束的功率,就会在屏幕上形成明暗不同的光点形成各种图案和文字。

人眼存在视觉暂留,用扫描方式工作,人的感觉仍是一幅完整的图像。

电视是用无线电波传送活动图像及其伴音的一种广播、通信方式。
早在19世纪下半叶,就已有人开始考虑通过电来传送活动的景物并在远方即时重现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把想传送的图像分解为被称为像素的明暗光点,像素越多,图像越清晰;再把一个个像素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传送到远处;最后通过接收装置把电信号还原为像素,并把这些像素重新组合成图像。
1843年,英国的贝恩设计出对静止画面进行分解扫描的一种传真装置,最早提出“行扫描”的概念。
1873年,爱尔兰工程师史密斯发现了晶体硒在光的照射下电阻减小的光电效应(内光电效应)。1912年,德国发明家耶斯塔与盖特根发明了光电管。光电管可以实现光电转换,为电视技术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875年,卡列伊仿照人眼的视觉传送机理,设计出一种并列式电视设备。它通过透镜获取图像,利用许多光电元件把像素转换为电信号,经传输线传送到接收端,在接收端排列的发光元件就会显示出相应的图像。
1883年,德国工程师尼普科夫提出机械扫描电视的设想,这是电视技术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他根据自己的设想,设计出著名的“尼普科夫圆盘”,1884年1月,获得德国专利。尼普科夫的设计巧妙地解决了把图像分解为一个个像素并依次传送的问题。他设想在一个圆盘的周围,按螺旋形等距离地开24个小孔,最外缘的孔与最里面孔的距离,正好等于电视图像的高。当圆盘旋转时,每个小孔从图像上扫描出一条直线,于是一幅图像就由24条扫描线组成。再把每条扫描线连续投射到硒光电管上,就转换为电信号。接收机也使用这样的圆盘,不过整个过程刚好与前面的过程相反,也就是由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这样就能实现图像的电传扫描。尼普科夫的圆盘扫描法,是解决电视机械扫描的经典方法,在电视发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897年,德国的布劳恩发明用荧光屏观测电子及用电场控制电子束的阴极射线管,这种管由于可用做电视的光电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