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演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11:33:07
对联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对联即“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对联的起源与演变传说不一,多数说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这在东汉应邵所著的《风俗通义》里,已有记载。
到了五代,桃符在意义上有了较大发展。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国王孟昶曾写过“新年钠余庆,佳节号长春”的话,这是对数史学家公认的我国最早的春联。自那以后,文人学士,用桃符题写春联视为雅事,逐渐成为风气。
有人认为,对联最早产生于晋代,还有人认为早再三国时,蜀中百姓便习惯于用红纸书写“泰山石敢当,百祟无禁忌”,“太公在此,诸神远避”一类压邪的话,贴在大门两旁,这就是最早原始的对联。
单就桃符而言,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之前。王安石〈元日〉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这种古代风俗。
入宋以后,对联日见发展。北宋第三朝皇帝赵桓曾把流行的诗句贴在了屏风上。
北宋四川诗人唐庚把名句贴在了门上,这是日常用对联的一个先例。南宋初年又出现了言志联,书院联,灯谜联,寿联等。
元代对对联的记载也不少,特别是元末红巾军的旗联,又开创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