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大将吃软不吃硬?都言“想杀便杀” 看他好汉,待赞扬几举便归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19:14:47
《三国》中很多的。


虚荣守节
原因同一楼
基本就是找台阶


侥幸守节
鲁莽之人爱有此举
以为自己可以被救或者被放
古来如此招降
招者无一不有爱将之癖


败军不服
善待数日
服了自然就降


怀有希望
死不如不死 降不如死
希望破灭自然也就降了

要面子....
如果被俘虏,立马投降,以后在军中哪来的威望?
所以嘛,总得找阶台梯下吧

三国时代,儒家思想的影响啦.

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不然很没面子的.就不是英雄,那个时代是英雄风行的时代.

赞扬几句便是对他"英雄"的肯定,也好让他下台...他们很要面子的

伎俩,也是礼仪。

屡战屡败,是技术问题
屡败屡战,是态度问题

不吃硬的目的,是为了吃软。

本来在某些情况下,站在哪一边都无所谓对错。三国尤其如此。于是选一个有前途的主子成了每个人的期盼。
毕竟投降不是件光彩的事,但也有不得已为之的。原因很复杂,投降的人也未必就是没有气节的人。汉代的李陵就是例子。
人的心是最不可靠的东西,变是正常的,不变是可敬的,但也未必不是可悲的,效愚忠不可取。

吃软得到尊严,而俯首失去的是尊严,哪一个更好,不光是大将的风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