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在贵州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意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20:17:09

黎平会议
1934年12月18日,在贵州黎平县召开黎平会议,会议最后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明确提出:“新的根据地应该是川黔边区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

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后来总结说:“黎平会议是我们战略转变的开始。其中最主要的是指出,去湘西已不可能,也不适宜,决定向遵义前进。”

猴场会议
1935年元旦前夕,红军顺利占领猴场这一黔东重镇。到达猴场的当天深夜,中央政治局又召开会议,研究下一步的前进方向。

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这个决定中明确提出,下一步的立足点是“首先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发展”。

猴场会议通过的这一决定,既重申了黎平会议的决议,又限制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基本结束了“三人团”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权,初步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军事指挥中枢。这一决定,还使中央红军挺进黔北、攻占遵义的正确方针有了实际保障。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注意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注意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汇总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它是毛泽东进入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核心后,受命于危难之时指挥的第一个战役行动。历史表明,四渡赤水行动,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经典战例。可以说,遵义会议在政治上挽救了党和红军,而四渡赤水作战,则在军事上挽救和保存了党及红军的核心骨干力量。

最出名的就是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