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的中医治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5:11:32
有关中医或中西医的方面看法

胃痛(胃脘痛)

  一、气滞[肝气犯胃]
  胃脘胀满,攻痛连胁(攻撑作痛,连及两胁),按之较舒,嗳气频繁(嗳气或矢气则舒,每因郁怒则痛甚),苔多薄白,脉象沉弦。
  [治疗]
  疏肝理气。
  所谓“治肝可以安胃”,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和而疼痛亦止。惟理气药多香燥, 如患者平素肝旺,或见舌质转红, 则当少用,免致伤及阴液,反而缠绵难愈。

  二、火郁[肝气犯胃]
  胃脘胀痛连胁,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治疗]
  以疏肝泄热为主。此时应慎用香燥,故叶天士主张“忌刚用柔”。
  如舌尖已红,脉虽弦数未甚,即当以疏肝泄热立法。
  倘痛已缓和,而患者脾虚血少,肝郁未达,可进一步养血疏肝,以资调理。
  若热已伤阴,则非用滋水养肝不可。由于肝火伤阴,每致下吸肾水,肾水不足,则肝阴更失滋养;肝阴不足,势必肝火愈炽,病及根本,故非滋养肝肾不为功。
  三、血瘀[肝气犯胃]
  胃脘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较甚,或见吐血便黑(或吐血紫黑、大便如漆,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甚则舌质带紫,脉涩。
  、[治疗]
  先宜分别虚实。
  实者宜通络活血;
  虚者必见面色苍白,头目昏眩,舌淡脉细,治宜养血止血、柔肝敛肝为主。
  四、脾胃虚寒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泛吐清水,喜暖喜按,(得食则减)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时吐清水,纳少便溏)舌质淡白,脉象虚软(脉细弱)。
  [治疗]
  宜温脾健胃为主。
  病由脾胃不足,运化无权所致,故饮食稍多,或偶受寒邪,或劳累过度,均可引发疼痛;宜温运脾阳,和中健胃,以治其本。
  五、寒凝胃痛
  胃痛暴作,疼痛剧烈,得热痛减,兼畏寒喜暖、不渴、苔白等症。
  [因寒性凝滞收引,寒邪直中胃腑损伤阳气,胃脘拘急,胃气阻滞而痛]

  六、热盛胃痛
  胃脘灼热疼痛,兼口干喜冷饮,或消谷善饥,尿赤便秘,苔黄,脉数等症。
  [为邪热蕴结于胃,气机壅滞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