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解释古话“梅本子姓,其先梅伯,为殷纣所废,周武王既伐纣,封伯诸孙黄梅,号曰忠侯,遂以梅为氏”。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8 04:00:41
我是这样翻译前面的,"梅本为子姓(即:该姓始为别人之名),梅始祖为梅伯,后被殷商纣王剁成肉酱,在周武王灭掉纣王后,周武王封梅伯后代

便在这里卡了,主要原因是我翻译不 了"封伯诸孙黄梅,号曰忠侯,遂以梅为氏".这句是说周武王封了梅伯的后代在黄梅吗?那"封诸伯孙"是什么意思?

我觉得你第一句翻译得就有问题
感觉是 梅氏一族本来姓子 其先祖为梅伯,(这里的梅应该指的是封地,他因封地而被称为梅伯)
封 伯的那些子孙于黄梅这个地方吧?
然后封梅伯为忠候
然后后人就以此为姓了

上述的一书一铭,《唐书》是宋代大学者欧阳修的作品,《梅府君墓志铭》则出自明初学者宋濂的手笔,可见得梅姓的源自梅伯,是自古以来就已被认定的。

梅伯,是商朝的诸侯,也就是上古圣君商汤的子姓子孙,他在被纣王将身“殖醢”而惨死之后,等到周武王灭纣兴周,就把他的孙子封为忠侯,其子孙并且开始“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梅——这就是梅氏的来源。他们的历史,至少也在3000年以上,可当“源远流长”四个字而无愧。

早期的梅氏,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主要是活跃于现在的河南省汝南县一带,换言之,后来各地的梅姓人家,应该也是从这里逐渐分支出去的。

不过,《姓氏考略》也指出,在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以后,本来源自商汤的梅氏,已经不再是“仅此一家”,而增加了至少两支新的血轮,那就是南蛮和北狄的先后改姓为梅。该书是这样记载的:“南蛮有梅姓,见《魏志》,北狄奚酋长有梅姓,见《唐书》。”

得姓于周朝初年的梅氏,到了西汉末年,便已逐渐从发源地的河南,逐渐播迁到了现在江西省九江一带,当时十分有名气的高士梅福,便是九江寿春人。

宋、明之际,在历史上扬名显亲的梅姓人士很多,在文坛上,他们固然大放光芒,像梅询、梅尧臣等人,都是备受后世推崇的文人学者;在事功方面,曾经助岳飞讨贼有功的梅成和,以及在明代靖难之变时尽忠维护惠文帝的大臣梅殷等,都是受人敬仰的人物。

梅原本是他的姓,他的祖先梅伯,被殷纣王杀害,周武王讨伐并灭纣以后,在黄梅这个地方封梅伯的各位子孙为忠侯,于是他们就以梅做为自己家庭的姓.

“梅本子姓,其先梅伯,为殷纣所废,周武王既伐纣,封伯诸孙黄梅,号曰忠侯,遂以梅为氏”。

封伯诸孙黄梅,应该是把梅伯的后代分封在黄梅这个地方,个人认为梅伯之所以叫梅伯,就是因为他是梅地的伯,是根据封地来说的(写完才发现有人和我持相同看法,呵呵)。于是他的后代就以梅为姓了,这在姓氏起源中是常见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