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5 21:41:3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体现了我国什么传统教育思想
循循善诱 因教施材 教化以礼还是有教无类

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现出治学者清静无为,讷言敏行的学习态度。

结合四弟子之志,即: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因教施材好像也不是很贴切,但整体上还是它最好。
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体现的是他的政治理想:一个和谐的礼乐大同社会,所谓“清静无为,讷言敏行的学习态度”实在谈不上。

因地制宜 英才施教

等等我给孔子打个电话问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