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2:40:17

名词解释: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胜利在望,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被称为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由于三国在是否邀请中国参加会议上存在分歧,因此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4年8月21日到9月28日,苏美英三国参加,就战后联合国的组织机构基本达成了协议,但是,安理会否决权和创始会员国资格问题没有达成协议。第二个阶段从1944年9月29日到10月7日,中美英三国参加,对联合国组织问题作了进一步讨论。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罗斯福将会议提案称为“国际政治合作的奠基石”,斯大林认为这次会议是“联合国家战线的鲜明标志”。但是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在两个重要问题上未达成协议。
一、安理会投票程序问题。按照《提案》,联合国包括大会、安理会、国际法庭和秘书处四个主要机构。安理会负有维护国际和平的主要责任,由苏美英中法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六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对此三国并无歧义。但美英代表认为,如果一个常任理事国是争端的当事国,该国不应享有否决权。苏联代表则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取消否决权。双方竟未能统一,故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提案中只说安理会的投票程序仍在考虑之中。
二、联合国创始会员国资格问题。美国提出,除26个《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外,再增加8个未曾向轴心国宣战的国家,其中6个是拉美国家。苏联代表葛罗米柯提出,假如16个苏联加盟共和国也被列入创始会员国之内,苏联就同意接纳这8个非宣战国。美国代表闻此大惊。罗斯福认为,苏联的要求,就像美国要求接纳美国的48个州为联合国会员国一样,实为“荒谬”。他要求会议对此问题严加保密。 8月31日,他致电斯大林,进行了紧急磋商,双方同意将这个问题暂时搁置起来。
在1945年 2月的美苏英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对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提出折衷方案。关于安理会表决程序,他提出:对采取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的“准司法性”问题,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如系当事国,不得使用否决权;对采用强制手段加以解决的“实质性”问题,如制止对和平的破坏、控制军备等问题,安理会所做的一切决定均需常任理事国的一致意见,不论其是否是争端或冲突的当事国。这一方案被称为“大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