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乐律学的发展历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04:12:34

乐律学史的发展阶段分期问题,历来并无成说。由

于它和音乐艺术的各个历史时期在文化形态上密切相关,

由于中国乐律学史是随着音乐实践的需要而发展着的,

根据音乐史上发生过的重大变化,分别按照:酝酿期(远

古及夏商)、奠基期(西周)、经学期(秦、汉)、演

化期(魏晋隋唐)、整理期(宋元明清),共5个阶段分

述如下:

酝酿期 上古至商周之际,为歌舞乐三者紧密相关的

“乐舞”时期。人们对乐、律的认识处在感性阶段。实

践中,夏、商古磬的实测音高反映出人们已有绝对音高

观念。自新石器时期以来,已根据自然听觉的需要,在

乐器制作中作倾向于纯律关系的调律。《虞书》“律和

声”的记载反映出先民对乐、律的关系已有初步理解。

进入西周的社会历史阶段前,商代五音孔陶埙已具备吹

奏出11个半音(包含某些半音关系)的可能性,已为周

代十二律理论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

奠基期 西周中晚期至战国间,为王侯宫廷钟磬乐

得到高度发展的时期。人们对乐、律的认识进入了对概

念进行规范,对度量关系进行计算,形成理论的阶段。这

一时期的律制,被后世称为“钟律”。钟律具有两个历

史来源:①上古以来的纯律音系的传统。②西周始见的

十二律名及其所代表的三分损益法。

钟律在先秦宫廷音乐中的应用,已由当时的乐师总

结为系统理论:①音阶理论。五声与七声的关系,七音

阶名和变化音名的确立等。②乐学理论的均、宫、调体

系,术语与概念。③乐、律关系的理论及计量标准问题。

④正律器、生律法及其运算方式(名为“均钟”的弦准

及律管的应用,记载于《管子·地员》的三分损益法,

《曾侯乙钟铭》的□、曾三度音系)。⑤由黄钟、大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