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的臭氧层为什么被破坏得最厉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09:46:35

自1985年首次关于南极臭氧洞的报道以来,科学家们围绕南极臭氧洞的形成原因开展了大量地实地考察和理论研究工作,在一段时间内曾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先后提出了多种假说。到目前为止,基于大量研究结果,科学家们已基本上取得了共识,即认识到南极臭氧洞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CFCS)等导致了大气臭氧层的破坏。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以及灭火剂中广泛使用性质稳定、不易燃烧、价格便宜的氟氯烃物质以及性质相似的卤族化合物,这些物质在大气中滞留的时间很长(有的可达100年以上)容易积累,当它们上升到高层大气之后,在强烈太阳紫外辐射作用下会使臭氧分子遭到破坏。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氟氯烃等物质对大气臭氧的破坏是全球性的,在南极地区,只是由于其上空特殊的热力和动力学条件才造成了臭氧含量的季节性大幅度下降,形成了臭氧洞。

按科学家新的理论是:认为寒冷是臭氧层变薄的关键。据研究表明,无论云层中的粒子属何性质,由何组成,当其表面温度下降至零下73摄氏度时,都会发生把以任何形式存在的氯转变为活性氯的化学反应。当南极洲处于短暂的暖季(11月—3月)时,极地臭氧层中的氯化合物只受到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影响,分解较慢;而一旦酷寒的冬季(4—10月)来临,其绝对最低气温可达零下88.3摄氏度,此时,云层中冰冷的粒子便充当了释放活性氯的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使臭氧层遭到比其他地区更大的破坏。这就是南极洲上空大面积臭氧空洞的秘密。

在中学地理学习时一般是这样解释的:因为臭氧主要存在于平流层,在其下部的对流层的厚度在各纬度是不相同的,低纬度最高,可达到17~18千米,中纬度大约为11~12千米,而高纬度仅为8~9千米,所以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氟氯烃等物质最易于到达两极地区的上空,进而对那里的臭氧层造成破坏。

因为位于两极之一的南极。臭氧层相对稀薄,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对脆弱,至今仍是世界相对免受人类污染的地方。但是由于人类造成的大气环境问题。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的破坏,已经说明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