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的改革很多都是符合潮流的,但当改革者死后却难以继续维持,如王安石变法,"一条鞭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9 00:24:55

玉米棒小同学,首先你能问这个问题,说明你学习历史时是认真动脑的,并善于联系。不过严格的说,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历史范畴内研究的问题,而只能算是一个有感于历史真相而触发的感慨。
鲁迅曾说过,失掉了利益的人想复古,没有利益的人想改革,得到了利益的人想维持现状(大概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历史。符合潮流而改革的先驱很多都没有好下场,比如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公孙鞅,秦朝的李斯,汉朝的何进等等,西方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最典型的如凯撒。主要是改革者的一些措施虽然初衷是富国强兵,但不可避免会触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为有时候改革革的就是他们!所以势必有挣扎,有阴谋,有牺牲。不过有时先驱者死后,改革的积极影响还是会得到承认和继承,比方说百日维新,也不能说它失败后就一点意义没有。王安石变法在一条变法被废除后还是有许多措施被司马光接受的。至少这一次尝试,会为后人留下一点方向和勇气。
问题时,这种平稳改革的效果很难预期,它不仅会有牺牲,而且能起多大效果还要看反动势力是否强大。而许多铁腕改革就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隋炀帝的改革,路易十四的改革,彼得大帝的改革,俾斯麦的改革等。英雄造时势,在历史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人。

因为改革者会侵犯很多权臣的利益,从而得罪大量的人(反对派),故当支持他的君主死了后,反对派会复仇,也许包括新君主(他必须站在大多数掌有重权的反对派一边以巩固地位).所以改革者往往得不到好下场.但如果他们的改革举措真的好的话,也未必难以继续,比如商鞅死后,秦国的"法治"任在继续!

枪打出头鸟,变法大多损害了部分统治阶级的利益,当最坚定的变革者死后,权势阶层就会群起而攻之.且在变法初期,压力之大也不是一般人能抗住的,心力衰竭,英年早逝,变法根基不稳,容易被废除.如遇上君主早逝,继任者反对,同样一事无成.加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下级官员不理解,同样是空口白话,光说不练.改革一般不宜短期见效,人民不宜接受,要继续实施就很难.另最初的改革者有很大威信,但他的继任者就远远不及前任,也是改革难以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