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贫下中农?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8:10:25

贫下中农,是指贫农和下中农,没有下农这个概念
根据中国农村阶级划分标准,贫农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土地不足或没有土地,占有不完全的农具,须租入土地耕种或出卖部分劳动力维持生活。下中农是中农的一部分,生活来源靠自己劳动收入,经济地位较低,生活状况在普通中农以下。贫农和下中农,是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在农村依靠的主要力量。

  贫下中农是上世纪新中国阶级成立之初成分划分之一种。
  当时,农村中对所有农民进行了一次阶级成分划分。大致划分为:买办大地主,地主,上中农,中农,下中农,贫农,雇农等几种。

贫下中农指的是贫农、下农、雇农和中农,都属于红五类的成份。

1950年8月20日,政务院公布《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全国农村全部开始划成份。按规定,凡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而靠剥削为生的为地主。其主要剥削方式是收取地租,占有或租人土地、有比较优良的生产工具及活动资本,参加小部分劳动但主要以剥削雇佣劳动为生的为富农。占有或租人土地、有相当工具、直接从事劳动并以此为生的是中农。租人土地来耕作、有不完全工具、受地主、受农剥削的是贫农。全无土地和工具、主要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是工人(含雇农)。《决定》规定:18岁以下的少年和在校青年学生,一般不划成份,只划分家庭出身;地主、富农在土改后服从法令,努力生产,没有反动行为连续5年与3年以上者,可按有关程序改划成份。

根据土改政策将农村阶级成份划分为:贫农、下农、雇农、中农(佃中农、中中农、富裕中农)富农、地主和小土地出租(这并不是一种成份,只是因为其主要生活来源非土地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