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成功了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9 02:55:50

没有 受到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

没有 因为有一些朝庭势力阻挠

痴心妄想

好象是没有吧

嘉佑八年(1063年),赵曙继位,称为宋英宗。这时的宋王朝,由于大官僚、大地主的兼并和剥削越来越严重,民不聊生,农业萧条,田赋收入没有保证,而政府的财政支出却成倍增加,外加每年付给辽和西夏大量银绢,国家财政出现了危机。尤其是辽、西夏不断袭扰宋境,而宋军在防守边境的战争连连失利,丧失了大片国土。宋朝的统治面临着危机。

治平四年(1067年),宋英宗病逝,由19岁的赵顼继位,称为宋神宗。神宗赵顼从小就立志要富国,要收回被辽、西夏夺去的大片国土,以雪宋王朝的耻辱。可是,谁能辅佐年轻的神宗皇帝成就这番大业呢?依靠元老重臣吧,神宗觉得不行。这些元老重臣中的许多人,当初曾经支持过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也干过一番事业,可如今,他们年大位高,财产多了,一个个变得暮气沉沉了。而王安石,有才能,有朝气,主张富国强兵,立志变法图强。神宗认为,王安石能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的抱负。宋神宗起用了王安石。

王安石,宇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生于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冬天。他的父亲王益,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吏,由于家乡没有田园宅第,所以他在哪里做官,就把家属带到哪里,他从小随父四处迁徙,他父亲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品格,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体察了民间疾苦。17岁那年夏天,王安石随父亲来到江宁府(今南京市),他就醒悟到,时光是永远前进不停的,人在少壮时如不立定正确方向,一辈子都会一事无成。这时,他决心一意钻研学术,并以古代的契和后稷作榜样,争取将来名垂史册。

王安石22岁时考中进士,以后就在地方上做官。27岁那年被任命为鄞县(今浙江宁波市)知县。这年,鄞县是个大丰收年。王安石劝导农民兴修水利,疏通河道,修筑通衢,把鄞县治理得有条有理。第二年,在青黄不接的春季,他把官仓的存粮借给农民,秋收后按官定的利息偿还官府。后来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最初就是从这里孕育的。

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被调到京城任三司度支判官,执掌财政大权。自从当了京官以后,他接触的官员多了,对朝廷的症结看得更清了。大权在握,王安石产生了改革政治的想法。他向宋仁宗赵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