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转变历程是怎样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3 13:59:44

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滚滚向前,磨砺出许许多多璀璨夺目的文明遗产,中国的汉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结构复杂且表意深刻的汉字,熔铸了中国人的智慧,是内涵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追根溯源,新石器时代很多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虽然至今仍不能解读,但已经算是现代汉字的雏形。如此算来,汉字已经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那时,出现了比较成熟的甲骨文。“甲”,即龟甲,通常是龟的腹甲,也有的是背甲;“骨”,即兽骨,通常是牛骨,也有少数羊、猪、鹿等其他动物的骨头,基本上都是肩胛骨,俗称“扇子骨”。甲骨文的发现,颇为偶然。1899年的一个夏日,学者刘鹗到北京达仁堂中药店为患疟疾的朋友王懿荣买药。这副药中有一味“龙骨”。看着药店伙计把“龙骨”捣碎,刘鹗惊讶地发现,“龙骨”上竟有类似汉字的刻纹。待王懿荣病情好转后,两位先生立即行动,将北京各家药店库存的“龙骨”悉数买下,经过仔细研究,一共发现上面刻有1058个奇怪的古文字。因此,“龙骨”的产地河南安阳小屯村,一下子蜚声海内外。原来,这里就是商朝第20代王盘庚东迁之后的国都��殷的遗址。商王很迷信,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死去的祖先的灵魂在苍天神灵的周围,通过甲骨占卜,便可以与这些灵魂取得联系,在诸如征战、狩猎、建筑、祭祀、天气、收成、梦兆以及生老病死等问题上,得到祖先灵魂的赐教和庇佑。卜官先磨光一块“甲”或“骨”,在上面挖一排深槽,然后大声地向祖先喊出想问的问题,同时将一块烧得通红的铜棒放到槽里。因为铜棒太热,甲骨就会出现裂纹并发出清脆的响声��人们称做甲骨“说话”。卜官就是从裂纹中读出答案。事后,他们将问题及答案都用刀子刻在所用的“甲”和“骨”上,由专人仔细保存,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甲骨文。

解放后,在陕西岐山县风雏村(周朝的发祥地岐邑)一带又出土了290多片刻字的甲骨,为了与殷商甲骨文相区别,学术界将这些甲骨称之为“周原卜甲”。

几乎与甲骨文同时代,还存在着另一种字体的汉字。由于这种汉字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所以名曰“金文”。金文虽然上承甲骨文,且与甲骨文在商末周初并存过一段时间,但它的应用年代则远远长于甲骨文。金文是先雕刻在模子上再浇铸成型的,因此,金文不是“写”出来的,而精工细作“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