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波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1:13:53
发信了一件很平常,但是我觉得又不平凡的事情!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我在操场上走着哼哼这一首歌,声音不大,大约离我5米远的距离基本上听不见我在哼。这时从操场上50米远的距离走来了一个同学,跟我唱的一样的歌。我当时很纳闷为什么能跟我唱一样的歌。是不是巧合,还是另外有什么……。从此以后,我就很注意这种现象,果然在生活中这种事情比比皆是、屡见不鲜,我觉得这绝对不是什么巧合。而且我还发现,当一个人开始唱一首歌的时候,他旁边的人有90%都会唱统一首歌曲,这就让我想起脑电波这件事情了。
以下是我的遐想:
我觉得人的脑电波有自己的波长,而我们的歌曲通过声音发出来,也是有一定的波长,当我们这两个波长达成一致的时候就让我们发出同样的动作。当然这种电波是非常微弱的,我们能否造出一种机器,让电波增强,从而能使我们能用脑电波进行交流……

我想请教一下这种现象的真实的解释…………

首先你的理解目前还没有学术上的资料可以证实
  我也有感觉就是一个人做的事情有时候可以影响周围的人 造成很多人有同样的举动 但我感觉 这只是一重随意的表现 你的举动只能感染那些大脑处于放松状态的人 而不会影响到正在做事的人

  生物电现象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各种生物均有电活动的表现,大如鲸鱼,小到细菌,都有或强或弱的生物电。其实,英文细胞(cell)一词也有电池的含义,无数的细胞就相当于一节节微型的小电池,是生物电的源泉。

  人体也同样广泛地存在着生物电现象,因为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对脑来说,脑细胞就是脑内一个个“微小的发电站”。

  我们的脑无时无刻不在产生脑电波。早在1857年,英国的一位青年生理科学工作者卡通(R.Caton)在兔脑和猴脑上记录到了脑电活动,并发表了“脑灰质电现象的研究”论文,但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十五年后,贝克(A.Beck)再一次发表脑电波的论文,才掀起研究脑电现象的热潮,直至1924年德国的精神病学家贝格尔(H.Berger)才真正地记录到了人脑的脑电波,从此诞生了人的脑电图。

  这是一些自发的有节律的神经电活动,其频率变动范围在每秒1-30次之间,可划分为四个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

  δ波,频率为每秒1-3次,当人在婴儿期或智力发育不成熟、成年人在极度疲劳和昏睡状态下,可出现这种波段。

  θ波,频率为每秒4-7次,成年人在意愿受到挫折和抑郁时以及精神病患者这种波极为显著。但此波为少年(10-17岁)的脑电图中的主要成分。

  α波,频率为每秒8-13次,平均数为10次左右,它是正常人脑电波的基本节律,如果没有外加的刺激,其频率是相当恒定的。人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该节律最为明显,睁开眼睛或接受其它刺激时,α波即刻消失。

  β波,频率为每秒14-30次,当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或亢奋时出现此波,当人从睡梦中惊醒时,原来的慢波节律可立即被该节律所替代。

  在人心情愉悦或静思冥想时,一直兴奋的β波、δ波或θ波此刻弱了下来,α波相对来说得到了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