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文人生活方式的文化意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17:29:47

文学自觉的思潮在文学发展史中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它总是要经历血与火的洗礼,它的过渡时期总是充满着迷惘和徘徊。太康诗风[11]上承建安风骨,正始之音,在文学自觉的思潮中徘徊着进行了历史的反思。作为当时文学主体的创作者认识到,创作个性的自觉总是与现世的政治与社会存在着激烈的冲突。文学是理想化的东西,而现实是残酷的,文学是否顺应统治者的现实利益直接关系到当时文人命运的变化。太康时代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代,战乱和分裂,统治集团内部的内讧(“八王之乱”),使社会几乎没有安宁的时候,这时的文人处于战乱中为了寻找自保而投身于统治集团;而统治集团为了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又极力地拉拢一大批文人,依靠文人的扶持壮大势力。文人在政治与文学沉浮和互动中,在艺术趣味的追求与政治的冲突中,生与死的徘徊,仕与隐的选择,自觉意识的创作与集团利益的争夺,将他们置于两难的境地。作家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朝代的更替,他们在政治与文学的夹缝中最终成为了政治集团利益的牺牲品。太康文人在当时有很强的功名心。在许多文人看来,文学成为他们寻求自保、博取功名的手段,逞才是创作的目标。为求功名,陆氏兄弟背井离乡,千里入洛,“静幽谷底,长啸高山岑”,功名未就又“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般的感叹(陆机《猛虎行》);左思之志“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咏史诗八首》其一)。而当时魏晋时代又是一个门阀制度的时代,许多寒士怀抱志向,身负才学,迫切希望改变他们的政治处境,又不得不依附于统治集团。太康作家群,一开始就是一个颇为复杂的文人群体,潘,陆,左,刘等诗坛名流与不能入流的大小诗人,寒素之士与名门望族,权臣与游士,他们在政治与名利的洪流中莫名其妙地卷入,又进行了毫无道义的残酷杀夺,最终连自己也遭受到杀戮,值得一提的是太康文人是死于王侯之间的阴谋与夺杀,而他们自己又是“阴谋与杀夺”的组成部分。冷酷的现实击碎了太康诗人的功名之梦,利禄功名或政治上的失意,使他们心理处于焦虑和无计消释的境地,敏感的作家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在他们终其一生,临渊覆薄的人生歧路口,在经历了腥风雪雨的杀戮之后,诗人凝定为沉重的生死焦虑,他们绝望地期待消释和拯救[12],他们忍受着心灵的折磨和煎熬,为了寻求解脱和消释,诗文创作又成为他们心灵的慰籍和归宿,在人生漂泊,命运叵测的生命尽头他们不得不反思自我。陆机临刑时,“欲闻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