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的各篇内容的简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8 06:52:29
如果有请一起贴出来吧,好的话我会加分的
最好有一次性全一点的

1,长明灯:此作品写于1925年,有着分明的象征色彩.作品描述一个"疯子"非要熄灭庙里的长明灯,因而引发村里人们的恐慌和反对.长明灯是封建主义的象征,而那"疯子"则是代表觉醒的反封建战士.
2,离婚:上作品写于1925年,作品中的女主人爱姑,是一个性格泼辣,敢作敢为的人.她为了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权益,在封建势力面前进行了激烈的抗争.但在交锋后,她的梦想全部化为了泡影.
3,《在酒楼上》的主人公自然是吕纬甫,他在小说中,是被作为一个悲剧人物来描写的。吕纬甫的悲剧,是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自己的灵魂的悲剧。这自然是令人痛心的。
吕纬甫曾经是一个很激进的青年,他在求学时和同学们同到城隍庙去拔过神像的胡子,还因为激烈地争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然而。中国是一个“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坟· 娜拉走后怎样》)的国度,封建势力异常顽固、异常强大,吕纬甫由于“心死”而背弃了高尚的人生境界,便得苟且偷安,混混噩噩,甚至为了糊口而不得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去教给孩子们充满了封建毒素的《女儿经》之类的东西。这无疑是非常可悲的事。他由一个激进者而退化为一个落荒者了,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当年在与同学争论改革中国方法时,他若不是对自己的主张十分自信,是不至于与同学打起来的,而这“打起来”,正表明了他的激情升腾到了何等狂热的程度,及至悲叹“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他也就自然分外失望。过分的失意使他堕入颓唐。
象吕纬甫这样由狂热而失望,由激进而消沉、落荒,在当时的青年中并不罕见,鲁迅坦然诚认,他自己也曾一度颓唐,因而这种情况引起了他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