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GVHR 与 HVGR异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6 01:52:36
这是我们必考的题目,可我不会,请问有谁知道?

I.
  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
  主要是受者T淋巴细胞识别移植抗原,并激活免疫系统,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攻击和破坏移植物。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
  当受者处于免疫无能或免疫抑制状态时,移植物内含有较多成熟的供者T细胞,通过识别受者抗原而产生攻击受者的免疫应答。常见于骨髓移植、小肠移植及免疫器官移植。

  II.双向移植排斥理论
  双向移植排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具有血管的器官移植一旦血流接通后,即发生细胞迁移,移植物中的过路细胞(主要为各种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可移出移植物进人受体体内并分布于全身各组织;而受者的白细胞可进入移植物内。在强有力的免疫抑制的情况下,宿主往往不能完全清除过路细胞。因此,在实体器官移植和骨髓移植中,都可同时发生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只是在不同的移植类型中二者的强度不同,但皆形成二者共存现象。
  2、在持续的免疫抑制剂作用下,这种相互免疫应答可因诱导各种免疫调节机制而逐渐减弱,最终达到一种无反应状态,形成供、受体白细胞共存的微嵌合现象(microchimerism)。
  3、微嵌合状态长期存在可导致受者对供者器官的移植耐受。具有过路细胞越多的器官,越易形成移植耐受。
  4、不成熟树突状细胞在微嵌合体形成的移植耐受中发挥关键作用。树突状细胞存在于非淋巴组织如肝、肾、皮肤和血液等。不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表达低水平MHC分子,不表达B7分子,具有极强的摄取、处理和一定的呈递抗原的能力,但由于缺乏B7协同刺激分子,所以不能活化T细胞,反而引起T细胞凋亡,导致移植耐受。
  微嵌合现象的发现及双向移植排斥理论的提出是移植免疫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突破,并开始逐渐被接受。尽管其尚需在进一步研究中不断修正和逐步完善。目前争论较多的是微嵌合状态与移植耐受的关系,而移植排斥的规律性变化及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III.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1.超急性排斥反应 移植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的排斥反应。其机制是受者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