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药煎熬的有点糊,还能喝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9 14:21:31
闻起来有一点糊味,请各位帮忙.

不能喝.
  中药成分非常复杂,不同药味也有先煎、后下等不同要求。煎过了,有的药会失效,有的药会产生毒性,而成分之间的理化作用也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反应。
  下面,给你介绍一点中药煎煮的方法,希望能有所帮助。

  汤剂最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要求,而为中医用药首选。有效成分的煎出又是发挥药效的前提,所以煎药也要科学得法。
  煎药器具一般选用有盖的陶瓷砂锅或搪瓷锅,因其受热均匀,性质稳定。不用铁锅、铜锅、铝锅,因铁、铝、铜的金属活性较强,很可能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而影响药效,甚至产生毒性。如中药中的鞣质能与金属离子生成难以吸收的沉淀而降低疗效。煎具的容量宜大些,以利药液的煮沸翻滚;锅盖应稍高一些,可使水分和挥发性成分产生“回流”,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煎锅要清洁卫生,每次煎完药后应去掉药渣,洗刷干净,以免影响下次煎药效果。
  煎药用水也很重要,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如纯净水,井水、自来水,以不含消毒剂的优质天然水为佳。加水量,一般以浸泡后水面高出饮片2—3厘米为宜。加水量则应根据饮片重量、体积、吸水能力及煎煮时间而定。药味多、体积大、吸水强、煎煮时间长的中药加水宜多些,否则宜少些;头煎加水量宜多些,二煎宜酌减;煎煮滋补药加水宜多些而解表药宜少些;用于少儿的汤剂可适当减少加水量。
  中药适当浸泡湿润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中药在煎煮前宜在室温下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使水分子充分浸入药材组织。但浸泡时间不能太长,以免部分有效成分水解失效,如含甙类的中药。一些疏水性较强的中药,很难润透,其较大的饮片应做进一步细化处理,如干姜。冬天若用20—30℃温水浸泡可缩短煎药时间,但不能用热水浸泡饮片,以免药材细胞内的蛋白质突然遇热凝固、外层形成坚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而不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煎煮火候、时间等也直接影响汤药质量。火候,一般先武火(急火),煮沸后文火(慢火)保持煮沸状态,直至达到煎药要求。每付药一般煎二次,煎煮时间依药方不同而有所区别。滋补类药,一般头煎煮沸后再煮30分钟左右。因为这类药多为植物根茎、果实、动物的甲、角、壳等,质地坚硬厚实,难于溶解,煎药时常需捣碎,并适当延长煎药时间。解表药多系植物全草、花、叶,质地轻扬,气味辛香,富含挥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