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是细胞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3:59:59

是的,在血液中,血小板是最小的细胞。血小板在电子显微镜下像橄榄形或盘状,也有梭形或不规则形。血小板长1.5~4微米,宽0.5~2微米。正常人每一立方毫米血液中含血小板是10~30万个,平均20万个,1/3的血小板平时贮存在脾脏中。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作用,修补破损的血管。血小板的寿命平均为7~14天。
当人体受伤流血时,血小板就会成群结队地在数秒钟内奋不顾身扑上去封闭伤口止血。血小板和血液中的其他凝血物质—钙离子和凝血酶等,在破损血管壁上聚集成团,形成血栓,堵塞破损的伤口和血管。血小板还能释放肾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缩,促进止血。
血小板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生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人们发现血小板是从骨髓中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每个巨核细胞可产生3000~4000个血小板。
各种侵害骨髓而造成造血功能低下的疾病,都会影响血小板的质和量。当血小板数降低时,很容易发生出血。

血小板(platelet,thrombocyte) 是由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裂解、胞质脱落而成,但它并非只是细胞碎片,它有一定的结构,能进行新陈代谢,每个巨核细胞可产生2000~7000个血小板。寿命7~14天。呈双凸圆盘状,大小不一,直径2~4微米,受刺激而活动时,伸出伪足,成为不规则形或棘球状。血小板外被质膜,质膜表面有一层酸性粘多糖的糖衣。血小板质膜上的磷脂化合物含有血小板第3因子(PF3)。糖衣和血小板第3因子参与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过程并为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提供吸附表面,促进血凝(使凝血酶原的激活加快2万倍),血小板无细胞核,有各种细胞器,胞质的中央部分称颗粒区,有血小板颗粒、小管系、线粒体、核糖体、过氧化物酶体和溶酶体等。血小板颗粒含水解酶、ADP、ATP、5-羟色胺、Ca2+、血小板因子(PF)等,均参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过程和血凝过程。血小板内还含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抑制物等。它们在血小板内的部位尚不明了。胞质周围部分称透明区,有环形排列的微管和微丝,微管与维持血小板的形态有关,微丝参与血小板的收缩活动。血小板具有粘附、聚集、分泌、收缩血块等活动,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