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好奇,究竟第一个翻译是怎么来的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1 11:38:39
无论那种语言的翻译也好,之前应该都是不认识第二种语言的,他们之间是怎么沟通的呢?有谁知道?

我国的外语翻译工作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西域名僧安世高在洛阳翻译了我国的第一部译著《安般守图经》后,佛经的翻译事业开始起步,晋代亿设置译场,有组织地进行佛经翻译工作。到了隋代,长安有了数名翻译人员的佛经翻译中心,而且有十分细致的分工。如精通汉、梵语文和透彻理解经典教义、能解决翻译上一切疑难的译场负责人“译主”;负责把梵文译成汉语的“译语”;记录译文的“笔授”;对译文进行润色加工使之文笔流畅的“润文”和审校译文、纠错正讹的“证义”等。但由于条件所限,当时的译文质量不高。直到唐代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之后,佛经翻译家玄奘才开创了融直译和意译为一体,即不损害原著本意,又便于读者了解的“精严凝重”的翻译文体,进入了佛经翻译史上的“新伊”时期。玄奘用一生时间译出了他出访印度时带回的佛经74部,共1335卷。他还是我国第一个把中文著作译成梵文的人,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除翻译外,为了适应梵文教育的需要,隋唐还出现了专门讲述梵文音韵、解释辞义的“字书”,如《隋书经籍志》中著录的《婆罗门书》、《扶南胡书》和唐代的《悉昙字记》等。到了明代,编撰刊行了一套收录梵语、阿拉伯语等基本词汇,每个词用汉语标音的外语辞典《华夷译语》。同时,在明代还翻译了一些西方的科技著作,如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玛窦合作、由拉丁文本翻译成中文的《几何原本》以及李之藻和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等。
  我国最早的外语学校,是成立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的“同文馆”。它培养出严复、汪凤藻等一批翻译人才,还编译了一些外语辞典和外语文法书籍。

我猜啊,就是比如中国人去美国,在哪从小学开始学习abc,慢慢的理解了他们语言的意思了,再结合我们自己的语言就出来翻译了,经过N多年的修复,就形成了完善的语言,或者也可能是反过来的,就是别的国家的使者来我们国家学习,然后他们自己翻译的,然后再教我们,可能就是这么回事吧,嘿嘿

这第一个人是个倒霉蛋,不小心被自然灾难抛弃到了异国他乡,见到了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外星人”的人。很害怕,但又别无办法只能选择留下来好好生存,由于语言不通就只能先用肢体语言沟通(也许手语也是那时开始发明的),沟通的同时学会了他们的语言,并使自己的语言在那里也有了发展。再接下来阿他肯定受到了很好的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