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等待多戈》 主要内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7 07:55:10

作者贝克特属于荒诞派作家。这一派作家的特点就在于以表面上逻辑不通、前言不搭后语的情节和语言表达一种对世界和存在荒诞性的认知。具体到本剧,表面上的情节是两个乞丐在等待迟迟没有露面的“戈多”,其实所谓“戈多”仅仅是一种象征,可以认为是所谓的“希望”,也可以理解为是所谓“上帝”,等等,不一而足。而其表达的是一种对世界和存在的绝望情绪而已。要理解此类作品,建议先了解其在文学史上出现的时代,所处的时代背景等等。否则不知深浅地扎进去,容易闹得一头雾水。这可不是通俗小说或戏剧。

  等待戈多

  萨缪尔·贝克特 生于一九○六年,原籍爱尔兰,是一位用法语英语两种文字写作的剧作家、诗人、小说家。主要剧作为《等待戈多》(1952)、《最后的一局》(1957)、《哑剧Ⅰ》 (1957)、《克拉普最后的录音》(1959),《哑剧Ⅱ》(1959)、《灰烬》(1959)、《哦,美好的日子!》(1961)等。此外,还写过小说,如《摩罗》和《马洛尼死了》等等。
  《等待戈多》使他-举成名。在这部戏里,两个流浪汉等着,自始至终在台上等待永远不会来,永远被等待的戈多。戏的结尾近似还原到戏的开始。《哦,美好的日子!》描写老妇温妮从半身入土到只剩下头部还没有被埋入土中的过程,从她喋喋不休的台词中表明她要把走向死亡的最后时刻变成美好的日子。
  贝克特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后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表明人类对未来、对前途失去任何信念,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死亡的曲折反映。他的剧作已被译成近三十种语言,在世界不少国家的舞台上广为上演。

  故事中两个人每天重复着相同的事,相同的话。每天又都是崭新的一天充满希望的等待上帝(god)的救赎。暗意其对命运的崇拜,又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其精神的空虚无助,最终等待着虚无的东西(戈多)去给自己带来幸福。

等待的过程中一会儿学学上吊,一会儿闻闻臭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