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友梅《问》的特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6:26:30
快回答吧。。。

萧友梅《问》的特点:
反映对当时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问》,是一首公认的、优秀代表作。

1922年国内继续是军阀混战,动荡不堪。萧友梅作曲,易韦斋作词的《问》是比较有名的音乐作品, 反映出当时人们内心的痛苦和彷徨。 该作品创作于1921年左右,1922年最初发表于萧友梅的第一本歌曲集《今乐初集》——我国作曲家出版的第一本带钢琴伴奏的五线谱创作歌曲集。
萧友梅创作《问》(易韦斋词),并没有华丽的音乐语言和复杂的创作手法,而是用极其简练的材料,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歌曲以问句的形式开始,展开了对人生和生活的哲理性探索。
此歌以舒缓的慢板、发散的音型、含蓄的律感唱出了对当时内忧外患、国家沉沦的忧虑感慨之情。“你知道你是谁?”是在告诫人们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你知道年华如水,是在提醒人们莫要使光阴虚度;”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是在启示人们在山河破碎、国难当头的关头,应勇敢地站起,承负起天下兴亡的责任来。歌曲最后出现的沉吟似的尾声。使金曲馀韵无穷,耐人寻味。

萧友梅(1884—1940)
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字思鹤,一字雪朋,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萧友梅(1884一一1940),广东中山人。字思鹤,又字雪朋。童年随父寓居澳门。1901年(十七岁)赴日本,先后在东京高等师范附中、东京音乐学校学习声乐、钢琴及在东京帝国文科大学攻读教育学。

在日本期间,曾参加“中国革命同盟会”,掩护过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他曾担任孙中山临时总统府秘书;同年10月,再次出国,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及莱比锡音乐学院攻读,获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归国后任北京教育部编审员,兼并任高等师范学校附设实验小学主任,9月与杨仲等创设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体专修科;在回到北京后,他就谒见了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当时蔡元培已经在北大组织了一个音乐研究会,还发行了一本《音乐杂志》,萧友梅读到该刊物后,便陆续为其撰写文章,并接受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