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卡舞曲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1:56:10

祖卡舞曲是一种三拍子的波兰民间舞曲,速度有快、中、慢三种。这种舞曲的特点是每小节的重音常常在第二或第三拍上,加上旋律经常有跳跃的进行,附点音符比较多,但这些只不过是外在的特征,要分辨玛祖卡舞曲,还要从它所表现的波兰民族性格和气质来断定。玛祖卡舞曲其实只是一个总称,它包括有玛祖尔、库亚维克和奥别列克等好几种舞曲,19世纪波兰作曲家肖邦写过五十几首玛祖卡舞曲,显现了一个多采而妙想纷呈的局面,但它们都是用钢琴独奏的。俄国作曲家斯克里亚宾的创作早期受到肖邦的影响,也写了23首钢琴独奏的玛祖卡舞曲,尽得肖邦的神髓,十分动听。19世纪末的波兰作曲家希曼诺夫斯基秉承肖邦的余绪,也写过22首玛祖卡舞曲,但他在旋律与和声方面却表现出近代音乐的倾向,只不过保留了玛祖卡在节奏上的特征而已。
除了钢琴演奏的玛祖卡舞曲外,也有用管弦乐队演奏的,例如在一些芭蕾舞剧里,玛祖卡舞曲却是经常听到的,《仙女们》里也有两首玛祖卡舞曲,作曲者原来是肖邦,是人家把它们改编成管弦乐曲,这些过程上一斯在谈圆舞曲时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再重复。在法国作曲家德利布的芭蕾舞剧《葛蓓莉娅》里,也有一首很出名的玛祖卡舞曲,在它的前面有一段场景音乐,由圆号与弦乐先后奏出了非常抒情而悦耳的慢板,于是在简短的引子之后,这首欢快热情的玛祖卡舞曲就登场了。真正为管弦乐队而创作的玛祖卡舞曲还有很多,例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第三幕里,为了表现挑选新娘的场面,波兰客人到场时就一首代表波兰的玛祖卡舞曲,从风格上来看,这首乐曲十分豪迈狂放,气氛热烈,和前面提到的肖邦那两首在气质上是大大不同的。
能够代表波兰的民族性格的音乐还有波兰舞曲。波兰舞曲又有人音译为波洛奈兹舞曲,大概这种舞曲起源于波兰民间,因此通常译为波兰舞曲。这是一种中等速度的三拍子舞曲,每小节的重音放在第二拍上,最早的波兰舞曲是用人声唱和用小提琴演奏的,在16世纪的欧洲,波兰舞曲开始流入宫廷,演变成器乐曲,多用乐队合奏,常常用来做宫廷舞会的开始曲,因为它的风格既庄重又华丽,很适合贵族们的趣味。后来巴赫和他的儿子威廉·弗里德曼·巴赫、莫扎特、贝多芬、韦伯和舒伯特都写作这种波兰舞曲,其中有为乐队而写的,也有为钢琴独奏而写。到了19世纪,波兰的肖邦写了十几首波兰舞曲,但大部分都是钢琴曲,其中有一首是钢琴和乐队合奏的,叫《降E大调沉着的行板与光辉的大型波兰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