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所讲的入定是否就是现在所讲的自我催眠?或有何不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22:27:42

“禅”、“禅学”二语,在佛教界、学术界习见不鲜,近年来尤有“禅学热”兴起的势头。禅、禅学本有广狭二义,然非尽人皆知,故在使用上难免出现一些混乱,颇有“正名”的必要。

广义的禅——禅定及其异名

从汉传佛学的整体看,禅,首先是广义的,乃“禅定”的略称。

禅定一语,梵汉合璧,由梵语“禅那”的略称“禅”与梵语“三昧”的义译“定”结合而成。

禅那(Dhyaua)是印度各宗教所通用的一个术语,原出婆罗门教典《奥义书》,属“六支瑜伽”的第三支、“八支瑜伽”的第七支,是瑜伽修习中较高阶段的方法或定境 。佛教习用之,涵义与婆罗门教大体一致,义译“思惟修”、“静虑”,以后者最称体贴。静虑,即寂静而又审虑,或在寂静心中审虑。《俱舍论颂疏》卷28云:“问:何等名为静虑?答:由定寂静,慧能审虑,故虑体是慧,定有静用及生慧虑,故名静虑”。意谓静虑乃定慧均等之义。该论明确指出:静虑唯指定境中具有定慧均等性质的色界四禅,在此之下的欲界定不够寂静故不称正定,在此之下的四无色定智慧昧劣故,不明禅那而仅名为定。这是印度小乘经论中一致之说。一类大乘经论亦持此说,如《大智度论》卷28云:“四禅亦名禅,亦名定,除四禅,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

从后汉末安世高首次向中华译传禅法起,禅那便被略译为“禅”而成为汉语中的外来语。安译《大安般守意经》即把修禅译为“坐禅”,有云:“何以故不得禅”?“观空已得四禅”,此禅,指色界四禅。

在以后译出的不少大乘经论中,“禅”实际上从静虑的本义上,被用作一切禅定的通称,不限于色界四禅。如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所说大乘菩萨修的九种禅,不仅包括小乘的世间、出世间禅,还包括各类办事禅,远远越出了色界四禅的范围。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的四卷《楞伽》说有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援如禅、如来禅四种禅,这四种禅,包括了外道、小乘、大乘所修一切禅定。这里的禅字,若按小乘释义,用“定”(三昧)更为妥当。汉传大乘诸宗,多依此类大乘经,以禅为一切禅定的通称,禅定的略称,如天台宗智者大师分禅定为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三类,宗密大师《禅源诸诠集都序》分佛教内外的一切禅定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如来清净禅五类。此所言禅,皆不限于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