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为了心中的哲学追求而离家出走的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4/29 04:11:00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样一个节目,有一期《亲情》节目,说的是一个成绩优秀的高中生,性格内向,从小喜欢哲学,博览哲学书籍,不愿听从家长的话,去投考热门的大学建筑系,甚至放弃了考到一半的高考。回家后老师与同学,心理医生都说他有精神病,虽然遵从母命于第二年考上了浙大建筑系,但还是无法放弃对于哲学固执的追求,在大二那年离家出走,至今未归。母亲在电视上述说着自己对儿子的思念,并保证再也不会干预儿子以后的生活选择。节目播放时儿子已失踪了八年。
看到这个节目时我才刚上大学,转眼现在已工作两年了,一直无法忘怀,当我面对各种利益冲突,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我总会想起他,当我屈从于生存的压迫而放弃心中的梦想时,我感到我的懦弱和庸俗。我知道我爱什么,也知道我所热爱的将会给我带来怎样的辛苦,贫穷与孤独。现代人走在物质的上坡路上,却与少年时代那辽远而真诚的理想背道而驰。那个勇敢地奋不顾身地追求理想的男孩子,即使像西绪福斯一样永远无法把大石推到山顶,但反抗命运的过程中得到了救赎。那么,他现在怎么样了呢?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即使没有,发表点看法怎么样?

人生就是一个天平,一边是你的追求和理想,一边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哪一边发生倾斜,生活都不是圆满的,虽然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总有些追求让我们难以割舍,但是如何做到二者都可以兼顾才是值得我们追求和探索的道路。

所以我不提倡上面儿子的做法,不是一种睿智的方案。他所处的境地还没到像旧社会包办婚姻那样的境地,也没有像革命家一样有着和封建思想针锋对立的立场,用不着和家庭决裂。人生的路很长,成人以后都可以自由作主,自己像做什么都可以。虽然那个母亲有些功利,但是儿子更像是个被宠坏的人。

哈哈哈,楼主实际是在把自己与那个钟情哲学的失踪青年在作比较啊!
我个人认为:
1.凡事只讲代价.当我们获得物质利益的同时,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丧失着一些非意识形态的东西!
2.现实与自身的意志总是有着一些无法调和的冲突和矛盾.古人语: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婵娟.古人尚且知道世事无常,没有哪件事物是百分之百符合自己的设想.
3.调整自身的心态.失踪青年对于追求理想的执着确实让我们大受感动.但是他这种偏激的做法不值得我们效仿啊!他的这种做法伤害了他的家人,在情感上就愧欠了他的父母很多,父母含辛茹苦养育他成人,暂且不讲回报,他的所做所为,让他的母亲在走上电视时声泪俱下,值得吗?我认为再大的情感冲突没有必要让这位青年做出这样的事!

这一事件确实发人深思,喜欢哲学而不愿考大学,这件事如果发生在前面提到的西方国家,决不会有人认为是精神不正常。而在中国,文化价值是如此的一元化,凡是与这种占统治地位的人生价值态度不吻合的,人们就会把这种价值态度视为异类。人们无法理解:这个学生成绩那么好,放掉大学不考,不是精神病是什么?这种一元价值观,在文革时期是如此,在世俗化的今天同样是如此。不同的只是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前后时代有所不同而己。这种情况似乎自古就是如此。记得多年以前读研究生时,我读到过一部明代县志,其中记载,在元代中期,由于多年不行科举取士,以至当地儒家的礼仪皆已失传,而当地却有一个乡村绅士,事事处处依古礼行事,在当地传为笑谈。由于可见,在中国古代,也是一元的价值态度占统治地位。

一个不能宽容特立独行人生的态度的民族,是很难产生天才的。天才就是那些具有常人所没有的思想与行事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