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为什么会遇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7 09:12:33

你读了这个就知道了:
相遇

《致一百年以后的你》是我93年12月买到的,在那之后,我不止一次地打开过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更不止一次地注视过封面上女诗人的照片——一张骄傲的脸,一双拒绝的眼睛——是的,我热爱这骄傲、这拒绝的神情,但她的诗却对我紧紧锁闭着大门——优秀的诗歌拒绝低劣的阅读。

  95年冬日的一个下午,我重新打开这本书,门突然开了,我和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相通了。我说的是相遇,而不仅仅是一个读者遇到一个作者。

  相遇是需要机缘的。比方说,我至今都未能跟纳博科夫相遇。热爱他的朋友热烈地向我推荐他的书,我打开这些书,一页一页地翻下去,然而,纳博科夫不在其中——他一定是一看见我就耸耸肩,摊摊手,然后一溜烟儿地跑了。我和他互相拒绝。不过,我还有耐心,还可以等待。

  还有不完全的相遇。25岁以前,托尔斯泰只肯给我一个背影,25岁以后,他才勉强向我侧了侧脸。帕斯捷尔纳克几次把我赶出门外,我硬是往里闯,终于遇到了他。布罗茨基我多次见到他,但我不认识他,视而不见地走开了,在他去世后我才开始读他的书,受到深深地震动。

  还有一种相遇是以告别的方式出现的。在《劳动英雄》一文中,茨维塔耶娃回忆了她与勃留索夫的相遇:在一家名叫“沃尔福”的书店里,16岁的茨维塔耶娃听到了勃留索夫的声音:“我不是罗斯丹的崇拜者。”热爱罗斯丹的少女回家后给著名诗人写了一封颇富挑衅意味的信,刺痛了勃留索夫,以至她后来陆续出版的两本诗集受到了作为她前辈的勃留索夫的不良反应。

  勃留索夫去世后,还在捷克流亡的女诗人回忆此事时说道:“我的挑战含有敬重之意,而他的反应却是恼怒。敌意感觉的重要性在于其承受者而非施予者,因此,在这个非爱情的故事里,赢家是我。”“我确信,在真诚的恨的外表下,我是爱着勃留索夫的,只是以恨为形式的爱比我迷恋他为形式的爱要强烈得多。”

  可惜勃留索夫“在情感上是个聋子”——尽管他比茨维塔耶娃年长二十岁,在这场相遇中却不能旗鼓相当地和她演对手:缺乏完美的配合的相遇是逊色的。

  我与诗人 A也是在一家书店里相遇的。 A是 B的朋友。我在楼下的书店里等 B,约定的时间过去了,B 还没有来。书店里只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