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围棋领军人物王质距现代太遥远,其学说难以熟知,请问王质之后,有谁堪称王质的最佳学术继承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7:27:11
王质,晋朝信安郡樵夫,为人诚恳,不善机谋,然本质正直,自律甚严。善弈,为防棋学泻露,坚持不学全部棋之知识,以防被坏人偷学。其棋由最低限度棋识入手,以小攻大,以微察远,自成一派,虽不在朝班,却在社会上影响甚大,故从江湖围棋面看,也可称一种学术领袖。
请按传说理解就可明白了(如王质在“烂柯”故事中的象征,为何一个真人王质会成为虚幻故事的主角?为何“烂柯”故事中神仙却无名?是否“烂柯”故事是为了使大伙记住“王质”这个名字?)(又:从围棋角度理解,“烂柯”故事中神仙和王质是否同道?否则何以王质会如此观棋入迷?)。
在〈忘忧清乐集〉中有“烂柯图”,该图可理解为“王质派”(可以王质为代表,也可以神仙为代表。)(但以王质为代表较好,虽然棋是神仙下的,然可惜神仙无名,易引起混淆和不便。)的学说。

只是传说,没有正史记载过有叫做王质的国手。宋有一个著名词人叫做王质,生平中亦无善弈记载。

民国《县志》称:《遗愁集》记载,晋代有个名叫王质的樵夫,一天上山砍柴走进一处石室中,看见两个老人正坐在里面下围棋,就走上前立在一旁观看。老人给他一枚状如枣核的东西,含在嘴里便不觉得饥渴。一局还没下完,王质回头一看,发现砍柴用的斧柄已经烂了。王质赶紧下山回家,谁知家中面目全非,原先的父老乡亲早已不在人世。一打听,已历时两代,从此就有了“烂柯棋根”之说。但据晋虞喜《志林》所载,王质在石室所观下棋者,不是两位老人,而是两个童子。

还有一种传说,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书中记载工质伐木至石室中,并非观童子下棋,而是听四个童子弹琴唱歌,人迷忘返。结果斧子柄都烂了。这做山原名石室山,在浙江衢州,后改名烂柯山。

王质:1127—1189年,字景文,号雪山,祖籍郓州(今山东东平县),后徙兴国(今江西省兴国县)。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曾任太学正。宋孝宗即位后,频频撤换宰相,因上书反对,被解降官职。后一度充任南宋抗金大臣张俊的幕客。他博通经史,善属文,其文章以气节见重于世,深得著名词人张孝祥父子赏识。有《雪山集》、《雪山词》、《诗总闻》等著作行世。

王质什么时候成了围棋领军人物了?
王质东晋时一樵夫,某天上山遇到两老者对弈,便在旁观战,归来时发现自己的斧头柄已经烂掉,而人间时间已过百年,这就是王质烂柯的典故。。。

楼主的那段话是从哪里来的?
另外古棋和今棋已是不同,纵算是要学也是学清朝范施黄等人的棋,东晋时期棋手水平远不如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