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慧声的资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2 17:32:43
我只想知道他的经历拜托了各位对他了解的人。

双国丧过后,庞启发领着小慧声和他的师兄弟们到天津下天仙茶园搭班演戏。这次演的是《忠孝牌》,小慧声还是扮演王春娥。他的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只想把平日学到的本事这回亮一亮。锣鼓、胡琴伴奏一应齐全,上场锣鼓一敲,小慧声饰演的王春娥出台了,他迈着台步,一扭一扭的,完完全全是一个小妇人,走到九龙口,他不慌不忙地按照师傅教的提衣领,摸鬓角、用眼神……他看到台下坐的人比韦陀庙土台子那次多了许多,他一点儿都不害怕,一张口,奶声奶气的,带着一股奶香味。他边唱边表演,一双大眼睛又圆又亮,黑眼珠像两颗紫葡萄,左顾右盼,很惹人喜爱。台下人惊奇了,这么个小东西,一张口说那么多词,那段唱也不短,他唱得有板有眼,一点不错不乱,真不知道这孩子的小脑袋瓜儿是怎么长的!他们为他叫好儿!给他鼓掌。人们很快就传开了:“下天仙茶园来了一个九岁神童!那孩子让人喜爱,让人疼。”婶子大娘、大叔大爷纷纷到茶园来,要看看九岁神童——白牡丹!

  荀慧声的戏何以能如此深入人心,让人经久不忘,这与他的创作原则有关,他说:“戏,是要在人的脑筋上做功夫的,用的不是硬锤硬打,而是水磨功夫。乍一看去,仿佛没人拿戏当真事看,但是千万不要因此低估了它潜移默化的能耐。”在艺术创作上,他运用的就是潜移默化的水磨功夫,改革的尺度以观众乐于接受为限。

  有人说:“荀先生的青衣之中也有花旦的表演。”这个感觉是有道理的,从以上的例子看,他不是刻意地把荀派花旦的表演技艺技法故意地往青衣行当中糅,一味追求“荀派青衣”,而是根据情节发展和人物情绪的需要,在表演中做了一些自然地注入,不是生硬地往上贴,因此观众是接受的,他苦苦寻求的“滋味儿”也随之出来了。评论家、理论家感受到的则是荀派的艺术特色。

  有个学生对荀慧生说:“您的戏真不好学,前儿您这出戏是那样演的。怎么今儿又这样演了,仿佛您在台上……”
  荀慧生很明白,学生要说的是:“您在台上怎么没个准谱儿?”由此引发了他的思索。青年人初学乍练,希望有个准绳规范,你今日这么动,明日又那么动,让他没有准的,他自然感到很困难。中国戏曲是程式化的表演,规矩是很严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不能错,青衣有青衣的台步,表现的是大家闺秀或是中年妇女的端庄持重,花旦又有花旦的台步和滴溜溜转的眼神,让人感到的是少女的活泼明快。他发现有的演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