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哈勃定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4 14:48:55

1929年哈勃(Edwin Hubble)对河外星系的视向速度与距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当时只有46个河外星系的视向速度可以利用,而其中仅有24个有推算出的距离,哈勃得出了视向速度与距离之间大致的线性正比关系。现代精确观测已证实这种线性正比关系
v = H0×d
其中v为退行速度,d为星系距离,H0为比例常数,称为哈勃常数。这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揭示宇宙是在不断膨胀的。这种膨胀是一种全空间的均匀膨胀。因此,在任何一点的观测者都会看到完全一样的膨胀,从任何一个星系来看,一切星系都以它为中心向四面散开,越远的星系间彼此散开的速度越大。
jsoi@vip.sina.com
哈勃 (Hubble) 做实验时,他最初是研究各星系间的距离和它们的红移。根据这些数据,他能够测量各星系的速度并发现了距离和速度间的线性关系,即哈勃定律。哈勃定律由以下方程式表示:

v = Hd

v 是星系的后退速度,H 是哈勃常数,d 是到星系的距离。当 d 增大时,v 也增大。

1929年,哈勃发现河外星系的视向退行速度与距离成正比,即距离越远,视向速度越大。这个速度-距离关系叫作哈勃定律,也叫哈勃效应。

1914年,斯里弗测得了13个星系的视向速度,加上其他人测得的数据,成为当时研究太阳运动的依据。1916年,特鲁曼在扣除了太阳运动之后,发现剩余速度很大,并且主要是正的。1916年,维尔茨引入K项来代表星系的普遍退行。1916~1917年,德西特建立了一种宇宙学,认为由于有着与距离成正比的原子振动的变慢,星系的光谱呈现可能被错误解释为退行的红移。由于1923年爱丁顿《相对论的数学理论》一书对这个理论的介绍,天文界才把星系视向速度的研究与德西特宇宙学联系起来。1929年,哈勃根据24个已知距离和视向速度的星系,用正比于距离的K项去解条件方程,确立了退行速度与距离间的线性关系,并认为它是德西特效应的一级近似。但是早在1922年,弗里德曼就建立了另一种宇宙学;1927年,勒梅特得出了更普遍的形式;它们都是演化型的。1930年,爱丁顿把红移作为非静态宇宙的膨胀效应,于是,哈勃定律就成了宇宙膨胀的观测证据。

哈勃定律中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