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服装史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9 23:29:46
有关蒙古族服装从最早有记录开始到现代的衍变,包括王室贵族典庆时着装,和民间婚宴服装

远古时代,蒙古族围以护腰儿,后以狍皮为服。七世纪时兽皮、牲畜的皮毛是他们的主要衣饰原料。此后,随著活动区域的扩大,与北方各民族和中原汉族的接触日益增多,纺织品开始传入,以毡、皮毛、皮革制作服饰的单一局面被打破。式样上也吸收了突厥、契丹等民族的圆领长抱、束腰、罩幞头、穿短靴等适于牧猎的装束特点。到十三世纪、又改北方民族服装上“左衽”的鲜明特点为“右衽”,奠定了蒙古民族服饰的基本格局。
  蒙古族的服饰主更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
  蒙古人喜欢首饰,十三世纪时,佩挂首饰、戴帽就己成为人们的普通习惯。男子多戴各色扁帽,已婚妇女多戴“麒姑帽”(用桦树皮围合,帽高尺许,顶端呈四边形,外用彩绸包裹,缀以珠片、孔雀毛、琥珀等)。此时,还出现了幞头(包头)。其包法一般是将三、四尺、甚至更长一些的布或绸缎在头上由后至前缠几圈,最后头巾的两头垂下、左右各一,因此又称垂巾幞头。至今,牧区的妇女仍多行此制,不过包法稍有不同。姑娘们喜欢将头巾缠绕后。在右侧挽一个结,将穗头垂下,已婚妇女则多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穗头。传说,此俗形成于成吉吉思汗时期。当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以后,下令每个人都要罩头巾,以表示头戏上飘有旌旗之角,希望民族强大之精神常在。元朝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卷檐、圆顶或尖顶的帽子,“其帽之檐甚窄,帽之顶,敷以朱英,帽之前缀以银佛,制以毡,或以皮。”据说这种帽子最初是由忽必烈皇后察必夫人设计的。当时忽必烈每年都要到上都(今内蒙古正盛旗)避暑狩猎,察必皇后看到他狩猎时阳光刺眼,便将原来的帽子加上了帽檐,使之能遮蔽阳光,骑马时又能臧少阻力。从此习传民间、至今依然。近代,珊瑚、玛瑙、翡翠、珍珠、琥珀、白银等装饰原料大量流人蒙古草原,蒙古族的首饰更加富贵华丽。
  内蒙古、新疆牧区,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袖长而宽大,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摆不开叉。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布里亚特蒙古人服饰,女袍束腰,已婚妇女袍子的肩上有皱褶;鄂尔多斯、阿拉善的成年男子和已婚妇女,袍外套短坎肩;科尔沁、陈巴尔虎妇女袍外喜套坎肩式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