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冬至以后白天的时间长了但气温却下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3:34:39
为什么冬至以后白天的时间长了即太阳照射的时间长了但气温却下降?

气温升高还是降低和大气热量的收入和支出的差值有关,如果收入大于支出,则温度上升,反之,如果收入小于支出,温度就要继续下降。过了冬至后,虽然太阳开始北移,白昼增长,但是增加的量不是很大----此时太阳高度仍然很小,仍然是大气的热量支出大于热量收入,因此温度还在下降。

地球表面能维持温度的相对平衡是由于太阳的辐射为地球带来热量和地球热量以长波形式散失的综合结果。
由于空气、岩石圈、水体的体积巨大,被加热升温存在一个时间问题,虽然日照时间变长了,但是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角依然很低,获得的热量仍不足以抵消所损失的热量,所以温度仍然在下降。
由于陆地的物理性质决定陆地的热量比海洋更容易散失,所以陆地一般在冬至(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低)后的一个月左右达到温度最低,而海洋一般在冬至后的两个月达到最低温度。

自我感觉应该不是很全面,好像是遗漏了什么,欢迎高手来指教!

虽然白天的时间在变长,然而白天还是比夜晚短,而且太阳还是在直射南半球,对于北半球来说太阳斜射,太阳光照度低,气温升高得慢,加之夜晚气温降低得快,于是日积温小于0,气温自然继续下降。

一般到春分左右,积温大于0,气温才会慢慢回升。

因为白天的长短是由地球公转决定的
而气温是由日照、空气、风等决定的

物质都具有比热容,地球这么大就更别说了,当冬季降来,受太阳照射减少原因,热量大量流失,冬至虽然到达,但热量蓄积量一时是难以弥补流失速度的。特别是表面水含量较多的地球,水的比热容较大,提升温度需要较多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