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邑商的含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9 05:24:08
天邑商是不是类似于众神之家的意思?
抄了半天你还是没回答我的问题,何必呢,缺这两分也穷不死你

天邑商即“大邑商”,是商朝人对他们的国都的美称。
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商朝在国王武丁时期,似乎存在两个国都,一个叫“中商”,一个叫“大邑商”,又名“天邑商”。一般的考古学家认为,“大邑商”就是“洹北商城”,在洹水之北,也就是盘庚迁殷的“殷”,是商朝又称“殷朝”、商人又称“殷人”的来由。

武丁时期,似乎有两个国都,一个是大邑商,也叫天邑商,另一个叫做中商,这两个邑不是一个城邑。关于这个问题,学界还在争论,目前比较恰当的说法是大邑商就是“洹北商城”,在洹水之北,这是盘庚迁殷的“殷”,就是北蒙。洹北商城宫殿基址群由25个单体夯土基址组成,其中被考古工作者编为1号的基址,位于洹北商城内中轴线南部偏东,整体结构呈“回”字型,东西长170多米,南北宽90米,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基址、柱洞、台阶、门道保存完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基址〔19〕。“四面城墙基址,每面长度都在2000米以上,墙基宽约9米。整个城垣接近方形,与著名的殷墟相隔一条洹河。专家认为,该遗址年代早于殷墟文化、晚于郑州商城,绝对年代约距今3300年以上。”〔20〕关于洹北商城虽然说法不少,但是岳洪彬、何毓灵二先生通过系统研究后表示“我们赞成洹北商城为盘庚所迁之殷说”。

从殷墟卜辞看,殷王国时代是有天命观念的。自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进展》提出殷周之际产生“天”观念以来,学人多遵之,否定殷代有“天”观念。随着殷墟卜辞研究的深入,夏渌先生提出殷墟卜辞中有“天”字。他说:“‘天’通作‘大’,各家是没有异议的,但‘大’也可以通‘天’。各家由于存在‘殷人没有上天观念’的偏见,就忽略了这种互通现象。”“古汉语中大、天、夫原是从一字分化出来的,可以互相通用。”[52]此后,唐兰先生也说,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天与大通用,如:天邑商即大邑商,天乙即大乙之类”[53]。在某些场合,把此字释为“大”不通,若释为“天”,则文从字顺。这是判定殷卜辞中“天”字的内在依据。归纳分析有关卜辞,“天”大约有五种用法。(1)作为大自然的“天”。 卜辞有云:
天弗祸凡(风)?(《乙编》6857)
贞,囗旱天?(《前编》6·8·4)
(2)作地名用的“天”。卜辞如:
丁卯卜,贞,王田天,往来亡灾?(《前编》2·27·8)
卜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