甾体类 抗炎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异同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3 08:35:20

所谓非甾体抗炎药是指不包括皮质激素在内的一大类具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的药物,如老药中的阿司匹林、保泰松、朴热息痛、消炎痛,其次有双氯灭痛、氯灭酸、安乃近、氨基比弗等,新近相继推出有萘普生、布洛芬、吡罗昔康、塞米昔布等等数十个药物应用于临床。这类药物虽有抗炎、解毒、镇痛方面有明显不同,如阿司匹林解热作用较强,而镇痛作用若,保泰松有抗炎解热作用,仅有微弱镇痛作用,朴热息痛只有解热作用,而无抗炎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的品种很多,包括:

①水杨酸类的阿斯匹林;

②吲哚衍生物类的吲哚美辛(消炎痛);

③吡唑酮类的安乃近,保泰松;

④2-芳基羧酸类的布洛芬(芬必得),萘普生;

⑤邻氨苯甲酸衍生物的双氯芬酸(奥湿克、扶他林);

⑥昔康类的吡罗昔康(炎痛喜康);

⑦其他类的萘丁美酮。

到目前为止,非甾体抗炎药仍然在骨关节炎的治疗中占主导地位。
甾体类抗炎药主要是指皮质激素类药物,因其有共同的结构特点,即它们都为甾体...甾体类药物虽然有极好的疗效,但长期使用可引起水盐代谢和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严重紊乱。

从课堂上整理的笔记得出:水杨酸类和苯胺类解热镇痛机制都与抑制前列腺素有关,方式与非甾体抗炎药相似,抑制环氧合酶;而甾体则通过抗前列腺素合成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