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戏和皮黄戏的名称有什么来由?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6 17:53:43
它们在表演和形式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感谢2楼,您的回答很专业。但有一点我还不明白,各地有很多梆子戏,如河北山西等。它们为什么叫梆子戏,而不叫某腔或某调?是因为它们使用梆子的原因吗?

梆子戏
  江苏梆子系明末清初山、陕梆子(一说山东梆子)流人徐州地区与当地方言土语结合,吸收当地曲艺、民歌等音调发展而成。俗称“大戏”,亦名“梆子戏”、“豫剧”、“徐州梆子”等,1960年始定名为江苏梆子。
  江苏梆子的演唱风格,既硬重又轻柔,男腔尤多花腔,悦耳动听,故生脚戏,特别是“黑红花脸”的剧目较多。其代表剧目为“四大征”(《薛礼征东》、《樊梨花征西》、《姚刚征南》、《燕王征北》)、“四大铡”(《铡赵王》、《铡美案》、《铡郭嵩》、《铡郭槐》)及“老十八本"、“新十八本”等,这些剧目多采用“武戏文唱”的形式,以大段唱腔来塑造人物,推进剧情。脚色行当分3大类15行,“五生”为头套红脸、二套红脸、三套红脸、文小生、武小生;“五旦”为老旦、青衣、花旦(小旦)、丑旦(彩旦)、帅旦;“五脸子”为黑脸、白脸、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表演除“四功五法”外,还吸收了相当数量的杂耍特技,如“涮牙”、“爬杆”、“活腮”、“滚棚”、“吊辫子”、“鸡蛋簸米”等。20世纪30年代,江苏梆子逐步进入徐州等城市,有时与京剧同台演出,服装、化妆、道具、文武场面及唱腔都受到京剧不同程度的影响

  皮黄戏
  皮黄戏就是以「西皮」和「二黄」两种不同的腔调为主的戏曲。二黄腔源於南方江西、安徽,流传到湖北后,又结合了流行於北方的西皮腔,综合成为独立的戏曲,因之被称为「皮黄戏」,习惯称为「二黄戏」。
  皮黄戏实在是起源于南方.200年前徽班进京,随后楚地的汉调也进京,二者在京城一时名声大振.遂逐渐形成皮黄戏.由于初期的大师如余三胜,谭鑫培,余叔岩都是湖北人,而后来学戏者观戏者都崇拜他们,这些人用现在的流行的话说就是他们的”粉丝”,于是不管是哪里的人,纷纷学他们的唱腔念白,一时有”天下无人不学谭”之说.好比现在唱流行歌曲的人崇拜港台巨星一样,用广东话唱歌.

  所以,尽管徽班先进京,但无奈汉调的艺人影响大,这样就形成了以湖广音韵为主的皮黄戏.大家一定要明白:正宗的京剧唱念不是北京音,是湖广音!是楚音!是中原之音!(湖北的网友用汉剧比较一下就可以明白,二者何其相近).我这里不论后来的新编历史剧,它们都以普通话念白,更不论所谓样板戏了.

  太客气了

  晋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