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历史名人是怎样看待荣辱观?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6:40:53
关于八荣八耻的,最好每条的名人都不一样~~~~THANK YOU!!!!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历史上,最早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的是周公。商纣王以为自己的权力是天佑神授,所以为所欲为,暴虐无道。结果牧野之战,顷刻覆亡。克商之后,鉴于殷商覆亡的教训,作为政治家的周公,对商朝的政治做了历史性的总结,认为商人覆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德,因而提出了把道德建设作为政权建设核心的主张。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说,周公纲纪天下的宗旨,是“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管子·牧民》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左传》上说:“礼者,理也。”
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解释说:“义者,宜也。”
《孟子》中说:“仁则荣,不仁则辱”
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学而》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礼记·内则》说,“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
《礼记·祭义》里,把“居处不庄,事君不忠,莅官不敬,朋友不信,战阵无勇”
《论语·宪问》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论语·泰伯》也有类似的话:“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子路》说,子贡请教孔子:怎样才能称为“士”?孔子把“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作为士的条件之一
南史》记载了陶弘景的一句话:“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荀子说,“好荣恶辱”是人类的共性
。《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孔子把知、仁、勇作为人的三大美德,他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具体解释见下: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3/4224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