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产生美”这句话究竟出自何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9 20:43:00
每当说起“距离产生美”的时候,“俗话说”几乎成为了该短语的定冠词,那么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话”的出处究竟是哪里呢?
楼上的解释确实十分浪漫美丽,但是貌似文中的梅克夫人和柴可夫斯基,他们谁也没有说“距离产生美”这句话喔……汗下

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说的是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出自著名现代诗人黄颖。
  距离饱含着美学因素,不仅要求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同时必须遵循和体现“距离美”的原则。只是这种美,是首先需要我们要懂得欣赏,然后才能保持适当的距离去感受,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出美的效果。

  把握好“时间距离”
  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要获得最佳审美感受,必须把握好审美的时间距离,主要是处理好审美时间的早与晚、快与慢、长与短、远与近的关系。平常所说的“久居之处无美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由于审美时间过长而影响审美效果。而秦砖汉瓦、古景旧迹等等,则说明时间越长,越能给人以深沉、古朴之美。这些例子都是审美的时间距离因素在起作用。

  把握好“空间距离”
  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要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还必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保持合适的空间距离。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距离太近,就领略不到事物的整体美。如果距离太远,看不清事物的细微之处也难以欣赏事物的美。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空间距离的位置关系上,这种空间关系在特定的环境中传递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人们在友好时接近,在对立或关系疏远时保持一定距离。所有这些都说明:在审美活动中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是必要的,必须把空间的远与近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把握好“心理距离”
  审美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最佳的审美效果就产生于适当的心理距离。

年轻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贫困潦倒,有时连最起码的生活费也筹措不到。有一次,他的一首名为《暴风雨》的钢琴曲引起了一位贵妇人的浓厚兴趣。这位音乐爱好者名叫娜蒂契达,被人们称之为梅克夫人,是一个巨富的遗孀,身边有一群儿女。
梅克夫人颇感庆幸,钢琴曲《暴风雨》使自己得以幸福地“邂逅”了一个伟大高尚的灵魂。从此,她备加珍惜,精心地维护着用音乐之“桥”连结起来的纯洁友谊。
以无比慈悲的心肠,凭借绝顶的聪明机智,梅克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