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成了结晶怎么办?怎样能使它变成液态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1 14:02:43
蜂蜜成了结晶怎么办?怎样能使它再变成液态的?

蜂蜜的结晶是一种物理现象,结晶之后,蜂蜜从液态变为固态,颜色从深到浅,但其成分并没有改变,蜜蜂在适宜的条件下,由于葡萄糖颗粒聚集在一起。便形成结晶块,在13—14℃时最容易结晶,一旦外界温度超过40℃,结晶蜜就慢慢溶解,从固态变成液态,但过不多久,温度下降又会结晶。
白色的结晶是优质蜂蜜的证明。

优质的天然蜂蜜或早或晚会出现白色结晶。结晶时间因蜂蜜的种类和季节而异。结晶是由葡萄糖以蜂蜜中所含成分之一花粉为中心而形成的。因此根据葡萄糖所含比例的高低,容易结晶的程度也就不同。例如,紫云英蜂蜜等葡萄糖含量较高的蜂蜜容易结晶,而洋槐蜂蜜等果糖含量较高,所以具有不易结晶的性质。

如果把结晶的蜂蜜装在容器中放入热水里烫(注意不要超过45度,否则会损害其成分),结晶就会溶化,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过一段时间又会结晶。

人们对于蜂蜜中出现的白色物质感到不安,认为其必是生产厂家掺白糖所造成的。其实不然,这只是蜂蜜的另一种形态——结晶态。液体蜜与结晶蜜的关系类似于水与冰的关系。主要是通过结晶作用把葡萄糖从溶液中析出。因受温度、湿度、时间的影响,其两种行态会互相转换。蜂蜜的自然结晶纯系物理现象,并非化学变化,因此对其营养成分和应用价值毫无影响。

蜂蜜是葡萄糖、果糖的过饱和溶液。由于葡萄糖具有容易结晶的特性,因此当蜂蜜放置在13~14摄氏度环境中时,有些蜂蜜(例如野桂花蜜、油菜蜜、椴树蜜等)极易以油脂状、细粒状或粗粒状结晶析出。若蜂蜜的浓度低,含水量高,则会形成分层现象,结晶部分沉入底部,其它稀薄的糖液则浮在上层。但有时也会出现上层为固态结晶体,底层为液态的现象。结晶的蜂蜜加温(40~50摄氏度)后又会熔化成为液体状态的蜂蜜。

不同的蜂蜜,由于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晶的速度和结晶粒大小不一样。一般含葡萄糖、蔗糖较高的蜂蜜(例如油菜蜜、棉花蜜、向日葵蜜等),容易结晶。而含果糖较高的蜂蜜(例如洋槐蜜、枣花蜜等),就不易结晶。当一种不易结晶的蜂蜜中混有易结晶的蜂蜜时,可以加速蜂蜜的结晶速度。例如油菜和紫云英的开花时间相近,因此紫云英蜜中往往含有少量的油菜蜜,这就是为什么紫云英蜜形成部分结晶的原因。

蜂蜜结晶了可以用温水汤开,结晶的蜂蜜持续在40℃以上的温度下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