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鳐为什么能发出电?可达多少伏?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06:25:32

电鳐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2米,很少在0.3米以下。背腹扁平,头和胸部在一起。尾部呈粗棒状,像团扇。电鳐栖居在海底,一对小眼长在背侧面前方的中间。在头胸部的腹面两侧各有一个肾脏形蜂窝状的发电器。它们排列成六角柱体,叫“电板”柱。电鳐身上共有2000个电板柱,有200万块“电板”。这些电板之间充满胶质状的物质,可以起绝缘作用。每个“电板”的表面分布有神经末梢,一面为负电极,另一面则为正电极。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流到负极,也就是从电鳐的背面流到腹面。在神经脉冲的作用下,这两个放电器就能把神经能变成为电能,放出电来。单个“电板”产生的电压很微弱,可是,由于数量很多,就能发出很强的电压来。电鳐的每一个电板,只是肌纤维的变态。发电器官是从某些鳃肌演变而来的。在演变发生过程中解除了腮肌原来的职务,而承担了新的作用——发电。

发电器最主要的枢纽,是器官的神经部分,电鳐能随意放电,放电时间和强度,它完全能够自己掌握。电鳐可以发电,并靠发出的电流击毙水中的小鱼、虾及其他的小动物,是一种捕食和打击敌害的手段。

世界上有好多种电鳐,其发电能力各不相同。非洲电鳐一次发电的电压在200伏左右,中等大小的电鳐一次发电的电压在70~80伏,像较小的南美电鳐一次只能发出37伏电压。由于电鳐会发电,人们叫它做活的发电机、活电池、电鱼等。

电鳐可以放出50安培的电流,电压达60—80伏,有海中“活电站”之称。电鳐每秒钟能放电50次,但连续放电后,电流逐渐减弱,10—15秒钟后完全消失,休息一会后又能重新恢复放电能力。

电鳐目是软骨鱼纲板腮类鱼的一个目,本目有3科10属约38种。此目的鱼腮裂和口都在腹位,有五个腮裂,身体平扁卵圆形,吻不突出,臀鳍消失,尾鳍很小,胸鳍宽大,胸鳍前缘和体侧相连接。在胸鳍和头之间的身体每侧有一个大的发电器官,能发电,以电击敌人或猎物,卵胎生,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近海,半埋在泥沙中等待猎物,一般体形较小,没有食用价值。

头侧与胸鳍间具一很发达的卵圆形发电器官,由鳃节肌细胞分化集迭而成。产西大西洋的 2种电鳐发电器官占体重 1/6。发电的电位低者8~17伏,高者达220伏,足够麻痹一个成人。眼小,少数深海种类眼退化。鼻孔近口但与口完全分开,前鼻瓣后缘连合为一很宽的口盖。口小或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