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解放初期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9 21:54:30
我在一本历史书上看来的,但是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请大家帮我解释一下,谢谢!

纠正你一个错误:解放初期并没有通货膨胀而是与之相反的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的出现在我国的北洋军阀统治开始后
当时各省均可发行可兑现的银行券作为筹款办法,但由于缺乏兑换准备,故信用低下,币值日跌。当时北洋军阀筹款主要由中国银行、 交通银行发行可兑现的银行券。1915年袁世凯要恢复帝制,又加云南起义后军费大增,就强迫动用这两行的现银准备,遂使国库空虚,引起商民争兑。1916年5月12日, 北洋政府下令中、交二行钞票停止兑现,出现市面骚动,物价上涨,现银绝迹。一般商界怕承担损失,纷纷拒收京钞,而银行对北洋政府的垫款却日渐增多。5月份停兑时,京钞流通及存款数合计2600万元,10月达4600万元, 第二年12 月增到9700万元。于是京钞币值迅速下跌,一般常在7-9折之间。但这次通货膨膨胀风潮只限于京、津地区。后来中、交二行通过供款和发行公债,用了六、七年时间陆续收回京钞,才稳定住币值。
还有一次是法币的发行
法币。1935年11月4日, 国民党政府为摆脱美国白银政策引起的白银上涨给采用银本位制的中国带来的严重影响,因而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又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法币汇价为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法币是一种以外汇为本位的货币制度,它借助无限制买卖英镑来维持币值,后来又投靠美元,从而打上了深刻的殖民地货币制度的烙印。

1942年7月,法币的发行集中到中央银行。 由于国民党政府完全控制了金融事业,其发行法币又没有限制,这就为法币不断出现通货膨胀铺平了道路。在法币改革前,1934年底全国主要银行发行的兑换券总计约5.6亿元。到1936年1月,即法币改革后2个月,已增至7.8亿,此后更是猛增,至1948年8月21日已达6636946亿。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得更快,如以1937年6月重庆物价指数为1,1948年8月21日上涨至1551000。 而上海物价比重庆更高,如以1937 年6 月为1 , 则1948 年8 月21 日为4927000。当时有人说,战前能买一头牛,这时只能买1/3包火柴。

通货膨胀这个问题在高中的课本《经济生活》有具体阐述:
通货膨胀最初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