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近代的人除了有"姓""名",还有"字"?而现代却不流行这个?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22:05:39
是不是当年破四旧时废除了?
我重点是想知道,为什么废除

字的礼教基础消失了,当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文化大革命也是原因之一。应该是破四旧时废除的,因为此前还有“字”这一说。所谓“破四旧”,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如何破,中央没有说明。“字”应该属于旧文化,与其他三项也沾边,被破在当时看来也名正言顺。
其实,楼主问为什么废除,我们很多传统文化都在当时消失了。没有指导的激情就是盲目。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的“字”是根据自己的名字起的,如苏轼字“东坡”,“轼”意思是“车辙”,东坡是地点。由此不难看出,古代文人起字是有讲究的。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
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1、伦理道德加强,2、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的“字”是根据自己的名字起的,如苏轼字“东坡”,“轼”意思是“车辙”,东坡是地点。由此不难看出,古代文人起字是有讲究的。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
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1、伦理道德加强,2、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所以近代以后,尤其建国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

现在没有废除字,因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