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辽争战的历史起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0 12:02:40
这段历史,有谁知道?

宋太宗在位时,曾发动过几次对辽的战争,但均归于失败,于是朝廷上下产生了严重的恐辽情绪。此后,宋朝政府采取了消极的防御政策,仅在北部边境部署不到两万人的兵力屯田防守。但这种消极的防守并不能有效地抵御辽国骑兵不断的南下骚扰和袭击,反而使辽人觉得北宋软弱可欺,并最终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圣宗及其母萧太后率20万人马南下侵宋。辽军来势凶猛,长驱直抵澶州北城(今河南濮阳),宋廷上下一片惊慌。有人主张宋真宗南逃金陵(今江苏南京),有人则主张到四川避难,只有宰相寇准等力排众意,顺应民心,主张坚决抵抗,并坚持要宋真宗率军亲征,以鼓舞士气,打退辽军。宋真宗虽心有余悸,但在这紧要关头,也不敢违背民意,只好听从寇准的建议,亲上前线。当宋几十万军士听说皇帝亲自指挥,黄龙旗插上澶州北城时,士气大震,连连击退辽军。辽军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战场上又处于不利局面,于是向宋廷提出求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宋军在如此有利的局面下,不仅不乘胜追击,收复被辽人占领的北方失地,反而答应了与辽人和谈的请求,签定了被后人视为耻辱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具体内容是:1.宋辽维持旧有边界,约为兄弟之国,辽朝皇帝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朝皇帝为弟;2.宋每年给辽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3.双方沿边州县各守疆界,不相互侵扰,越界逃亡之人相互遣返。

宋真宗在“澶渊之盟”的签定过程中,有许多丑陋的表演,暴露了宋朝政府的无能。宋使曹利用在出使辽军前,曾向宋真宗请示可以许诺给辽多少银绢,宋真宗说:“实在没办法,100万也可以答应。”寇准却私下对曹严厉地说:“虽然你有皇帝的圣旨,但你在实际谈判过程中,许诺绝对不能超过30万,否则回来后我斩了你!”经过谈判,最后以寇准所许诺的30万之数成交。曹回来后准备汇报,当时宋真宗正在进餐,曹不便进入,而真宗又急于想知道最终的结果,于是先遣内侍(宦官)去问。曹推托说:“此机事,当面奏。”内侍再三催促,曹以“三指加额”表示。内侍以为是300万,遂入内汇报。真宗听后,先是失声说“太多!太多!”既而又说:“姑了事,亦可耳。”曹站在门外,听到“太多”,有些惊慌不安。及至曹汇报说出了30万的数目,宋真宗大喜过望,俨然是取得了一个大胜利。曹因此而加官晋爵,步步高升。宋朝政府对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