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的学说在当时没有被统治者采用,而后来的统治者却用了两千年?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6:58:29

孔子的学说核心是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也就是维护现有社会秩序。
在政治上,孔子强调的是安贫乐道,而不是富国强兵,是内在的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国家在对外战争中取胜。
春秋时代,是大变革的时代,以周天子为核心的政治体系、道德体系完全崩溃,新的社会关系正在形成,因此孔子倡导的秩序与当时的时代特征不符。
同时春秋又是战争频繁,国家间惨烈竞争的时代,儒家学说对于各国“强兵”的发展战略,显然不如法家有效。
春秋时代,社会关系的变化还处于早期,国与国之间战争的激烈程度还不像战果那么惨烈,还存在着所谓“会盟”政治,以德服人的东西还有市场,所以儒家还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到了战国,那就是法家的时代了。
而到了天下一统的时代,比如汉唐,儒家理论的优势才能得以发挥。汉武帝独尊儒术,原因也就是在汉大一统的形势下,儒家的学说对维护其统治具有巨大的意义。

嫉贤妒能,凡高的画也是!

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在打仗,统治者希望国家强盛,当然应该重视军队。后来天下太平了,统治者希望没有人来反抗他,就采用儒家学说。
反正就这个意思啦

当时的社会是动乱的社会,而孔子的学说是只能在太平之世时使用,用他的思想去规矩人的行为和心灵.乱世就用重典.那时的法家也是比较突出的. 而在汉武帝时,他要争霸天下,但无为的思想已经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跟他抱负的实现了.天下一统,用儒家思想是能推动社会的发展的(在文景时使用的是黄老无为与民不正的学说,这为汉武帝统一做了坚实的基础),符合当时社会的情况.
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 .

孔子主张仁政非攻,而春秋时期天下大乱,各国君主都想多抢领地,不赞成孔子的思想,也就不用他的思想了。不过在以后的太平时期,君主的治国法典是两本,上面是儒家的思想精华,下面是法家的思想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