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诗人为什么重复“巴山夜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1 08:25:53
请说明详细一点
谢谢!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二次出现“巴山夜雨”,是在诗人的想象中和记忆中,营造出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场面。

时间:现实和想象(记忆)
空间:巴山(离家在外)和在家

重复“巴山夜雨”是因为幸福需要对比和映照,在与过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现时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在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是在“此时”遥望“彼时”的幸福,因为巴山夜雨还没有从现实的背景转化成回忆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时想象着、憧憬着自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以那样的方式,幸福地遥望此时。但即使只是一种对幸福的遥望,也已经让诗人沉浸在某种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层诗意的美丽。

李商隐的这首七言绝句一般认为是诗人寄给他妻子的作品.巴山在四川境内.诗人单独寄居在这里,自然怀念亲人.这首诗描写这样一个境界:在巴山凄清的夜晚,诗人对着一盏孤灯,窗外雨声淅沥,引起心绪翻腾.这时他怀念妻子,想到她最近的来信,信中在询问"归期".但诗人苦恼,回家还遥遥无期.别离的痛苦还得两地的人们分别忍受.结果无可奈何地说了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把巴山和北方,希望和失望,都联结在一起了.妻子的"问",是她在思念;诗人的回答,是知道她在思念,所以也思念她.两人两地的共同愿望是”归”,目前处境却欲归而”未有期”,失望而已.
第二句,秋天的夜雨,点点滴滴,落在诗人的心头,更加引起乡思.门外的池塘水涨了,泛起了粼粼细浪.情景交融,这象征着诗人的满怀愁绪也在跟秋池一样泛滥.
下面的描写别出心裁,撇开痛苦的现实,去沉醉在将来的幻想中:在将来的某一个晚上,夫妻团聚了,同坐在家中的西窗之下,款款而谈.唐代人们夜晚点蜡烛照明,点得久了,结了烛花,光线暗了就要用剪刀剪去,叫”剪烛”.由于谈的时间很长了,所以一次次剪去烛花.那又会谈些什么呢?就说今夜的情景,说异乡的思归,说接到来信后的感受,说巴山夜雨的凄清.这不是实际的生活,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