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细跳月”中的“跳月”为“悲伤的跳”的意思。对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02:52:32

弥勒西山、东山与路南圭山流行的跳乐(音luo),是彝族阿细、撒尼、白彝支爱跳的舞蹈。除节日外,男女青年喜在月夜欢舞,从月出跳到月落,故亦称“跳月”。由于据说起源于阿细山乡,并且最先从阿细人那里介绍出来,因而人们习惯称它为“阿细跳乐”或“阿细跳月”。
阿细跳乐本名“高丝毕”,即高高兴兴跳舞的意思。它的前身是“粗目毕”(老人舞),可以追溯很远的历史。老人舞并非指老人跳而言,而是喻其舞资动态含有老人在山崖石路上蹒蹒跚跚东歪西倾迈步的样子。使用的乐器是竹笛、二胡、三胡和小三弦。大约60多年前,阿细人将小三弦体积增大,创造了现在流行的琴筒如桶、音量宏重的大三弦,并且随之从老人舞发展出“尼黑喃粗毕”(青年舞),即二步三抬脚或三步两抬脚的大三弦舞。现在,老人舞与青年舞同样兴盛。前者节奏稍慢,动态诙谐有趣,韵律优美。后者动作跳跃性强,炽热奔放,充满青春活力。老人舞用小三弦,青年舞大小三弦都用,其它乐器相同。跳时男子奏乐,女子拍手。经常深宵不散

所以把“阿细跳月”中的“跳月”解释为“悲伤的跳”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