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苦旅》进行鉴赏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1:19:22

1.
  读《文化苦旅》
  也记不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学会”了写散文,在涂鸦中随意挥笔稚气的感悟。或许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又或许是故作深沉般的无端生愁是年青人特有的脾气,我爱看充满离情别苦的文章,也爱涂写貌似幽远的文章,直到有一天,我打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总以为,文化很洒脱,书生意气,激扬文字,开书掩卷中全是超尘脱俗的雅兴。原来,文化比什么都沉重,她肩负起五千年的民族,不是用汗水,而是用血液,《文化苦旅》有如一把刀子,于无声的岁月中划开一道口子,让我看到血液的文化,血液的民族,岁月悠悠,繁华也好,安居也好,一切终究如尘烟般逝去,但文化却以独特的方式留下无言的伤痕,教人伤悲,莫高窟大门外的道士塔,就是一道鲜红的伤痕:“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的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用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霄,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大漠悲歌,淌血的文化岂是血肉之躯所能承受的?文化之重,足以让人一个背起她的文人谓然概叹。负着沉重的文化辗转于大江南北,心头的沉重感愈积愈重,谓之苦旅,一点也不过分。
  时间与空间按既定的规律有条不紊的流淌着,久远了,便觉疏淡。但《文化苦旅》却把时间与空间都压缩起来,把我们推进一个交错的时空中,转目千年,让人片刻之间感受几千年文化的沉淀之重。高屋建瓴的俯视,又让人们清晰地把握着一条民族发展的脉络,《都江堰》从长城写起,写秦始皇,写都江堰,写诸葛亮,刘备,写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写抗日战争,写游历的过程、感受,写当今的市长……虚虚实实,历史在天马行空般的叙述中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是交错堆积起来的层层文化,“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这里,历史与空间明显地交汇了,是谁清朗可鉴?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的是都江堰能简单的看作历史吗?是也!非也!华夏文明是唯一的有中断过的文明,她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文化苦旅》在这两者中迁回往复,道尽历史文化的深厚。正如文中所言“一来二去,都江堰倒成了连接两界的桥墩”了。像《都江堰》这样糅合历史的篇章在《文化苦旅》中比比皆是,如此一来,掩卷多时,你就会觉得特别地累,历史的画卷让你目